桐乡:钱钟书亲笔书信入藏桐乡市档案馆
2月28日上午,桐乡市档案馆来了一位八旬老者,他是桐乡市高级中学退休语文教师徐国强,曾经为市档案馆编辑过“桐乡乡贤文丛”。这次来,他是为了捐赠珍藏40余年的宝贝——钱钟书先生80年代初亲自写给他的两封回信。
徐国强老师郑重地拿出保管完好的信纸及信封,平铺于桌上,并将两封书信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
徐国强老师大学期间读了钱钟书先生的论文《通感》,很佩服钱钟书先生左右逢源的引述、贯通古今中外的渊博学识。1981年,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徐国强老师对某种修辞手法产生疑问,遂致信请教钱钟书先生,大名鼎鼎的钱钟书先生收到信件后竟立即挥毫回了一信,推荐了可供参考的书籍《管锥编》。徐国强老师大喜过望,买来《管锥篇》研读。据此,徐国强老师写出七千字论文《奇问——试拟一种新的修辞格》发表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修辞学研究》第一辑上。“奇问”作为一种新的修辞格得到全国修辞学界的肯定并收入了几本“修辞词典”。
1985年,徐国强老师根据《管锥编》中有关古汉语的部分材料,加以整理、补充,写成了《略论古汉语的“相反相成”——〈管锥编〉部分语言学论述阐发》一文,又寄给钱钟书先生。据他介绍,由于考虑不周,信件寄到那里,正逢春节前夕,想来真不好意思,然而钱先生又于百忙之中立即回复了。回信落款的时间是众人拜年庆贺、亲戚欢聚一堂的大年初一,令徐老师深受感动。经过钱钟书先生的指点,徐国强老师这篇七千多字的论文发表在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的《钱锺书研究》第三辑上。
徐国强老师对钱钟书先生的指点念念不忘,写了《廓大渊博 谦和坦荡——与钱锺书先生书翰缘所窥见的》一文,收录于他的书籍《创新路上——语林探微》,一并捐赠给了档案馆。他用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捐赠的初衷:“把书信拍卖了,不如捐赠给档案馆。捐给档案馆,总归是给了国家,是有意义的。”
这两封书信见证了一个普通语文教学工作者与一位文学创作研究大师的特殊情谊,也让大家读到了青年从教者的孜孜不倦,学术大师治学的严谨和待人的平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