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洪伊与三次国会请愿
孙洪伊与三次国会请愿
1910年,各省咨议局代表先后向清政府三次请愿,要求政府速开国会。这三次请愿虽均以失败告终,但却向清廷和世人展示了地方议政机构和民间的力量,为辛亥革命的发动及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而这三次请愿的领衔人均为天津人——孙洪伊。
孙洪伊其人
孙洪伊(1873—1936),字伯兰,天津人。早年“毁家办学”,他与天津名士温世霖等合资创办普育女学、民新学堂。1906年任直隶省咨议局议员,1908年组织“国会请愿同志会”,数次领衔上书吁请“速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1909年,他经宋教仁介绍加入同盟会,成为孙中山的追随者与战友。1910年,他与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读书的李大钊、白坚武等人相识,时常一起议论时政。辛亥革命爆发后,他与第6镇统制吴禄贞合谋起义响应。1912年,他当选众议院议员、韬园派领袖,后因提案质询袁世凯篡夺大总统职位遭通缉逃往上海。1916年,他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旋改任内务总长,但不久即辞职。1917年9月1日,在广州“非常国会”上,孙中山委任他为护法军政府内政总长、驻沪全权代表。
第一次请愿
从1907年秋开始,各地立宪派纷纷上书清廷,要求速开国会。1909年10月,各省咨议局举行第一次会议,江苏咨议局议长张謇通电各省咨议局,建议组织国会请愿同志会。经过一个多月的多方联络,16省代表齐聚上海跑马厅,开会商议请愿速开国会之事,成立了由顺直咨议局议员孙洪伊领衔的33人“赴京请愿代表团”。由此,拉开了3次国会请愿的序幕。
1910年1月16日,代表将孙洪伊领衔署名的“请愿书”呈递都察院,要求在一年内召开国会。孙洪伊利用各种 关系,在得到奕劻、那桐、载涛等清廷重臣的理解后,又有御史江春霖“奏请缩短国会年限”的奏折,都察院才极不情愿地上奏朝廷。1月30日,清廷以“具见爱国悃忱,朝廷深为嘉悦”,但“我国幅员辽阔,筹备既未完全,国民智识程度又未划一。如一时遽开议院,恐反致纷扰不安,适足为宪政前程之累”为由,而作出“将来九年预备业已完备,国民教育普及,届时朕必毅然降旨,定期召集议院”的决议,拒绝了请愿团的要求。
这个结果本在孙洪伊的意料之中,他深知,如果仅凭一次请愿就能成功,那就不是中国的朝廷了。于是,他发誓,如果请愿不成,自己就死在城门之下。为此,请愿代表成立了“政党之雏形”——国会请愿同志会,在北京设立总部,各省各埠设立支部。在同志会的努力下,各省代表再度进京,发动了第二次请愿。
第二次请愿
1910年4月15日,直隶省在津召开大会,选出第二次赴京请愿的代表。各省请愿代表于5月间陆续抵京。在参加人数、活动规模以及组织形式上,这次请愿都比第一次有所扩大。请愿代表150余人,除各省咨议局议院外,还包括各省商会、学会及华侨代表等,更令人震撼的是,活动还征集到了30余万人的集体签名。6月16日,孙洪伊带领80余名请愿代表再登都察院,递交了10份请愿书。虽然这10份请愿书各有侧重,但结论却只有一个——速开国会。这次请愿书的言辞更加激烈,如孙洪伊领衔的以各省咨议局名义的上书指出,清廷“真诚之意少,敷衍之意多”,并责问“弭乱救亡之策非开国会果有他术乎”?
请愿书上递之后的最终结论还是“朝廷不能开此先例,以防群起效尤”。于是27日,清廷政务处王大臣召见请愿代表后议定“俟九年后筹备完全,方可议开国会”。与此同时,清廷发布了不得再行渎请的上谕。
第三次请愿
面对两次请愿的失败,孙洪伊等人仍通电各省:“务必再作第三次请愿之举,矢以百折不挠之心,持以万夫莫拔之力,三续、四续、乃至十续,或可有望成功。”号召“海内外函电敦迫进行,佥谓誓结敢死团体以为后盾”。一时间,“请愿速开国会”成为中国政治的第一焦点。
1910年9月12日,各省咨议局联合会在北京召开第一次会议。会议推举孙洪伊、雷奋等9人为审查员,并决定利用资政院即将开会之机,向资政院提出速开国会的议案。这次请愿比前两次声势更为浩大,各省都有大规模的群众请愿运动,直隶则于1910年10月5日在天津举行了2000人的大游行。以孙洪伊为代表的请愿团除向资政院递交请愿书外,还直接到摄政王府向载沣上书请愿。
面对振聋发聩的民意,雪片般的请愿书,使得清廷不得不作出让步。1910年11月4日,上谕“缩改于宣统五年实行开设议院……预即组织内阁”,即将原定为9年的期限提前了3年;但同时宣布“此后倘有无知愚氓藉词煽惑,或希图破坏,或踰越范围,均足扰害治安,必即按法惩办”。
以张謇为代表的江浙代表最先决定奉命停止请愿,但其他各省则表现得步调不一。1910年12月2日,奉天省城学生数十人前往咨议局,要求进行第四次请愿,天津学界群起响应。但清廷哪肯轻率地更弦易张,先是强行将东三省代表押解回籍,后是将天津学界请愿活动组织者温世霖发配新疆充军。至此,各地请愿活动被迫停止。
此后,孙洪伊仍坚守驻京同志会总部。后来,他却因经费问题不得不宣告代表团解散。孙洪伊主张的速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的理想破灭了。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1年10月7日 总第2214期 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