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的茶酒故事
照片说明:隋唐时期中国人饮茶的风气日盛
《话说陕西》作为陕西省于新近组织众多专家学者编撰的一部旨在细致入微地反映古代社会生活史的普及性大型历史丛书,其中记述了许多饶有兴味的古人生活的故事,而隋唐时期茶酒生活的相关记述就是一例。
进入盛唐,饮茶之风日盛。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论《茶经》随之问世,其作者陆羽也被尊为“茶神”。陆羽幼为孤儿,少时被竟陵禅师智积收养。智积禅师本是嗜茶之人,并且善于品评各种名茶,陆羽从懂事起便为师父煮茶。在智积的点拨教导之下,陆羽不仅对茶事萌生了极大的兴趣,积累了许多茶事的经验和知识,而且练出了一手烹茶的绝技,以至于师父智积在陆羽出游时,对他人所奉之茶绝口不饮。此事传到朝廷,唐代宗派人召来智积,命宫中烹茶能手为他煮饮,智积只饮了一口便无法下咽。代宗见状,对陆羽的好奇之心陡然而生,秘宣陆羽进京奉茶,再赐给智积品尝。智积接过茶盏,一饮而尽,感叹道:“这真像是陆羽亲手煮的茶啊!”
陆羽一生游遍大江名川,始创煎茶法,分其源,制其具,教其造,设其器,命其煮,遍品天下所产之茶,遍尝各地所出之水,所著《茶经》三篇为茶文化的传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此后,天下益知饮茶,唐人茶饭并提,茶酒同行,使天下无人不识茶味,无人不闻茶香,几乎达到闻茶欲饮的程度。
尚茶之风不仅在内地流行,周边民族也效仿跟风,不少塞外部落争相行销贩运,历史上影响巨大的茶马贸易从此展开。当时茶之名品几乎尽人皆知,不仅内地唐人了解茶名,即使是边地塞外,识茶赞茶者同样屡见不鲜。一次常鲁公奉命出使吐蕃,赞普很隆重地接待了他,谈话间,常鲁公欲饮茶提神,就命随行者在吐蕃帐中烹茶。赞普随口问道:“使者所饮为何物?”常鲁公就回答:“涤烦疗渴,就是所谓茶啊。”赞普就说:“我这里也有一些,你看与你所带有无不同?”说罢就命人捧上来,指点给唐朝使者说:“这是寿州所出黄芽茶,这是舒州茶,这是顾渚所产的紫笋茶,这是蕲门团黄茶,这是东川昌明茶,这是岳州湖茶。”连一向嗜茶的常鲁公也惊叹赞普收藏之丰富。
隋朝卢思道喜欢饮酒,他善与人言,常语出惊人。一天清晨,有人见他醉卧于道旁,就找来他的侄子卢贲。卢贲见状就问他说:“叔父您在哪里喝的酒,凌晨如此巍峨?”卢思道在醉梦中听到有人问他话,就答道:“长安酒价200钱,还不够巍峨吗?”当时长安酒价太高,让喜欢喝酒的人们难得一醉,所以,卢思道才有此语。
与此类似的还有王元景,他生性喜欢饮酒至醉,其醉言也多有流传。有一次他大醉,同僚杨尊彦就问他:“一天不见,怎么突然变得忽高忽低起来?”王元景醉得摇摆不定,嘴里却回答说:“黍熟穗头低落,麦熟穗头高昂,黍麦都有,怎么能不忽高忽低呢?”这种醉言语惊四座,在当时被视为有名士风采。
王绩生活在隋唐之际,性放达而好饮酒,每逢骑牛经过酒肆,都会停留下来一醉方休。因为他在隋代声望很高,唐初就让他待诏门下省,按照惯例,每日供给酒三升,他乐些不疲。有人问他什么是待诏门下的最乐?他一本正经地回答说:“官供好酒足以让人留恋。”当时陈叔达任门下省长官,听说此事后,就特意提高他的供给量为日给一斗,时人就称王绩为斗酒学士。
贞观初,王绩因有病辞职罢官,后来,再一次入仕待选。听说太乐署有一位善于酿酒小吏叫焦革,王绩就主动提出要担任太乐署副长官太乐丞,吏部官员劝他说:“您是士人清流,而太乐丞是浊官,清流不能任浊官,太委屈您了。”王绩再三要求说:“我想做太乐丞自有深意。”他在任职太乐丞期间,焦革将家酿好酒供他。焦革去世后,焦革的妻子仍给他送酒,正当他陶醉于美酒时,焦革的妻子也死去了。王绩痛心疾首地哭道:“难道不让我王绩饮美酒是天意吗?”于是他弃官归乡。退隐后的王绩,为了感激焦革,还将他的酿酒之法写成《酒经》、《酒谱》。
唐太宗时,唐军征服高昌,得到当地所产味道极为可口的马乳葡萄种子,唐军将其运到长安城中。唐太宗亲手把它种在长安城北的禁苑中,同时也得到了一种秘不外传的葡萄酒酿造方法。等到葡萄在禁苑中挂满枝头的时候,唐太宗就命人按所学酿酒之法且加上自己的心得,酿造出色泽碧绿的葡萄酒,芳香四溢,味道爽口。他对其法稍作增减,又酿成了八种颜色的新式葡萄酒,酒味甘美醇香。太宗将所酿葡萄酒赐给心腹大臣,京城长安才开始有了自种自酿的外来葡萄酒。
唐朝官府用酒量很大,专门设有良酝署负责酿酒以供皇家御用和政府官用,京城中也多有官府酒坊。因为酿酒需用大量的粮食,酿酒与用粮矛盾很大,所以唐政府在某些时期还有限制酿酒的禁酒令,甚至于皇帝本人也戒酒。唐德宗时,由于粮食供应短缺,宫中多日已不酿酒,当听到韩晃运来3万石时,德宗兴奋异常,令人于酒肆中买酒庆贺。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0年10月15日 总第2066期 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