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件馆藏档案:见证四川与世博百年情缘
近日,成都市档案局(馆)对外公布了两组共 17件馆藏的世博会历史档案。它们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四川在近百年间,参与世博会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1 坎坷:“成都邮差照片”与世博会
96年前的关于参加世博会的 “成都邮差照片”的史实与公函,引出一个秘密:当年因为怕照片“泄密”,差点失去参加世博会的机会。
“函复有碍国防,碍难照准”,成都市档案馆工作人员展示的一张发黄的纸张,打头的部分赫然用毛笔写着上述10个大字。左边的提款标注为此函的回复部门:军事巡视厅,而最左下角的部分则标明了该文件最初的发出单位——四川邮务管理局,时间为1914年2月18日。
正是这10个大字,差点断送四川第一次参加世博会的梦想。
原来,1914年2月,西川邮务管理局(成都邮政局)收到中国巴拿马赛会事务局直接来电,要求成都邮局拍摄一张邮局邮差背负邮包运送邮件的照片,用以参加1915年在旧金山市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展示地处中国西南内陆的成都已经有了“邮政”这一现代文明的足迹。
随即,2月17日午后6时,一封申请在成都西城城关外(今青羊宫)拍照的公函被交到了当时的四川军事巡警厅。按说拍一张反映成都通邮的照片去世博会展示,是一件好事,可没想到这一个简单的要求却遭到了巡警厅的强烈反对。
“有碍国防,碍难照准”,1914年2月18日,西川邮务管理局收到如此批复。无奈之下,西川邮务管理局转申请至外事机构。1914年2月18日,当时的外交部四川交涉署交送四川军事巡警厅一封公函。公函中称:“昨接邮务管理局函称,前接北京来电内开,巴拿马办设赛会,此系非常盛举,令成都邮局,着邮丁负运邮件,在静地照相片一张,寄于他国俾会参观等……”
经过一番斡旋,西川邮务管理局终于获准拍照,但仍然不准把成都西城门拍入照片。
据成都市档案局调研员、53岁的姬勇推测,当年选定拍照的地点,应该靠近青羊宫,由于要以城墙、城门作为背景,引起了巡警厅的注意并成禁止其拍摄的理由。因为“在冷兵器时代,城墙、城门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更是涉及到城市防御的重大问题。”姬勇表示,这是成都市档案馆馆藏中发现的最早与世博会有关的档案记载。“遗憾的是,我们始终没有找到这一张照片的原貌,无法知道当时邮差穿着什么衣服……”
2 热情:7道参展征调公函文物
“在短短半个月时间里,连发7次公函,征集物品或请示安排,由此可见,当年四川和成都对于参加世博会,热情得吓人。”姬勇如此解说。
第二批展示档案中,第一份文件是1938年10月24日发出的。内容为“四川省政府给成都市政府关于组织参加美国世博会的训令。”短短两天之后,10月26日,当时的成都市政府就给省建设厅发去了“关于安排成都市政府第一科科长周慧黎担任省参加美国世博会征集委员会委员的回复公函”。四天后,成都市政府第一科给省建设厅的公函文稿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政府非常重视,急于了解世博会的有关规章制度。
此后10余天,四川省和成都市两级政府又先后对当时的省地质调查所、成都市商会、市民众教育馆以及原隶属于四川管辖的酉阳县、秀山县发文,要求当地出产的朱砂矿石晶体标本等在内的展品,同时提供相应的照片。
最后的一份文件是,当时的中央政府参加美国世博会筹备委员主任翁文灏给四川地质调查所“关于停止参加美国世博会”的快邮代电,但是,此文反而更印证了四川人参加世博的积极性。
3 辉煌:首展获得巴拿马银质奖章
1915年,产自四川崇州的竹丝瓷胎获得了当年世博会的银质奖章。姬勇说,当年用作编织的竹丝,每100斤原竹只能抽丝8两,其价值等同白银。
在上海市淮海路300号、上海世博展示中心内,赫然陈列着3个精美的竹丝瓷胎花瓶——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上,它们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花”,同时获得当届世博会银质奖章。竹丝瓷胎,正是来自遥远的四川。
竹丝瓷胎,是一门原汁原味的四川民间艺术。在清道光、同治年间,四川崇州府诞生了一个杰出的竹编艺人,他就是张国正。张国正的竹编,竹篾越划越薄,竹丝也越劈越细……但竹丝细得没有了骨力,难以成形。如何既保留竹编工艺的特点,又兼顾实用性。一种新的设想在他脑海中产生:把同样具有雅致、细腻特点的瓷器或漆器与竹子结合在一起。
“异想天开”的灵感却成就了一种新的艺术品,竹丝瓷胎的前身——有胎竹编诞生了。这种创新,不仅得到普通百姓的喜爱,甚至连皇宫贵族也情有独钟。还不只是中国,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竹编作品也光彩夺目。1915年,张国正的作品被征集到巴拿马世博会参展,最终获得了银质奖,并赢得了“东方艺术之花”的美誉。
据介绍,竹丝瓷胎艺术品,材料选择极为考究。要以成都平原西部的邛崃山一带盛产的慈竹为原料,而且必须为生长在阴山坡上的一年以上、两年以下,没有划痕斑迹、节长的慈竹中间的三四节来制作。经过裁料、去青、破节、晒色,再经选料、烤色、起雹定色、刮片、冲头、柔丝、抽匀、染色等十余道极为精细的加工,最终制成编织用的竹丝。
瓷胎竹艺品的编织技艺也要求极高,整个制作流程要求不出现竹丝接头、绞丝、叠丝等,要始终保持经篾、纬丝比例匀称,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最终,那一根根薄如蝉翼、细如发丝的竹丝,紧贴瓷胎幻化出了诗词、山水、人物、禽、兽、鱼、虫等栩栩如生的图案,和着竹子独特的淡淡清香,展示着难以言喻的典雅精美。
不过,在成都档案馆现存档案中,还没有发现关于崇州竹丝瓷胎花瓶参加世博的内容。
延伸阅读
一千多奖项称雄巴拿马世博
据档案记载,1915年,中国派出了一个庞大的代表团到美国参加巴拿马世博会。姬勇说,“带去的展品有2000多吨,代表了当时最高水准,征集范围从工矿企业、学校、机关一直到普通农民。”中国展品分别陈列在教育、工矿、农业、食品、园艺、工艺美术等9个馆内。“当时很多展品在世博会上引起了很大轰动。”最终中国得的奖有1211项,最大的奖有7项,在所有参展国家中获奖数第一。
世博档案,如大海捞针
姬勇告诉记者,由于目前档案管理还没有以文件为单位,所以根本无法在现有的目录中检索到某一单个文件,而要在浩如烟海的档案中查到有关四川参与世博会的资料,工作量是非常大的。“比如说我们现在只能查到《**市人事任免》,但其中可能有几十年几千上万份任免文件,要在其中发现某一个人的任免资料,靠检索不行,只能用人工一个个翻。”姬勇给记者打了一个比方。而早在7年前,他们就开始有目的地去寻找世博方面的资料,终于从档案的大海中,捞到了四川与世博会这17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