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日记记录山城时代变迁
王孙高和他捐赠的日记
“这回晴了天哟,一看把身翻哟,从今种自己田,有吃又有穿。”这是上个世纪50年代在重庆农村流行的民谣之一。类似这样的民谣,在重庆市沙坪坝区档案馆近日接受捐赠的342本个人日记中记载了很多。
日记的捐赠者叫王孙高,生于1931年,从小念书、务农、当学徒,之后在重庆农村、水利等部门工作,在乡镇当过乡长。只有小学文化的他有写日记的习惯,自1951年到农村工作以来,王孙高就开始坚持写日记,一天不落地记载着自己亲身经历的点滴变化。写日记渐渐成了王孙高生活的一部分,有时半夜回家,他也会先写日记再睡觉,从不“欠账”。上世纪80年代,重庆曾发生过一次严重的洪涝灾害,王孙高任乡长的井口乡公路全被淹没。那天一早,王孙高就在日记里描述了洪水的大概情况,中午出去调查后,又记录了整个乡的受灾情况,晚上他又将报给政府的工作报告写进了日记。这一天的日记字数多达8000余字,是所有日记中字数最多的。半个世纪以来,王孙高搬了5次家,但装日记的木箱子一直跟随着他,没有落下一本日记。迄今为止,王孙高的日记已经多达342本,总计300多万字。
从1951年直到2009年退休,王孙高主要在日记中记录了自己在基层的工作情况,如上级布置的工作、政治学习、人口婚姻、教文卫体、互助合作、征粮、农民生活、交通建设等,涉及面非常广,所记农村、农业、农民事例丰厚浩繁,数据、表格众多,反映了当地从单一的农耕到工业化、城镇化的历史进程,是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庆“三农”工作的宝贵史料。由于工作原因,王孙高长期和农民密切接触,他还记录了许多从农民口中听来的民间故事、民谣以及民风民俗等,其中一本日记就汇集了171个民间故事。
满满一箱的日记本在桌上一字排开,足有4米多长。这一大叠日记本的封面,从当时流行的“解放日记”、“和平日记”,到泛黄的“工作日志”;从自己裁剪的信笺纸,到“红岩软抄”,再到现在各种精美的硬壳笔记本,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这种跨越大半个世纪、记录时代变迁的个人日记在全国非常罕见,其中关于农耕发展的一些记载,更是弥足珍贵。
现在,这批记录了山城60年风雨历程的日记档案已经被永久保存在重庆市沙坪坝区档案馆,相关部门将对其进行整理、研究,并将选择部分内容收入史书。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0年4月15日 总第1989期 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