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影像纪录“风云”档案——访北京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朱定真
2009年8月8日,华风集团“追风队”在福建现场报道台风“莫拉克”。
想知道第二天出门应该如何穿衣?想知道节日期间天气到底怎样?想知道未来几天天气会不会影响农作物生长?……广大观众对每天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之后播出的《天气预报》节目可能很熟悉,然而,对该节目的制作者可能就了解很少了。近日,记者走进北京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下称华风集团),就其社会功能和对气象节目档案的保存利用情况进行了采访。
据该集团副总经理朱定真介绍,北京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是中国气象局直属企业,承担着国家级气象灾害预警预报媒体发布、媒体公众气象服务、气象影视科普宣传等职责,是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窗口。从1980年和中央电视台合作播出第一档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开始至今,华风集团制作的预警预报服务节目在中央电视台、旅游卫视、凤凰卫视等十几个电视频道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同时该集团拥有“中国气象频道”专业发布平台,覆盖范围也已由国内拓展到亚、欧、北美、北非等地区,每年发布数千次灾害性天气及相关的各类预警预报,成为人们防灾减灾和安排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信息来源。此外,华风集团借助电视、广播、手机、户外媒体、移动媒体、网络等手段,形成了多元媒体联动播出、立体覆盖的服务格局。
2005年底,4万平方米的华风集团影视大楼落成,同时集团还完成了高标清数字化、网络化新业务系统和现场直播系统建设。尤其是配备了卫星转播车,当灾害性天气发生时,可随时开赴现场进行拍摄和直播服务。随着华风集团的发展,其为大众服务的能力也进一步增强。华风集团的专业“追风”队伍,每年深入台风、暴雨、沙尘暴等灾害一线,进行现场直播报道。2005年,华风集团组织4次现场录制台风节目,在追踪“海棠”“麦沙”“珊瑚”和“泰利”的追风行动中,华风集团前方记者冒着生命危险抢拍了大量的珍贵镜头,留下了宝贵的气象影像档案资料。
朱定真介绍,2008年,在南方雨雪冰冻灾害、“5.12”汶川大地震等重大灾害期间,华风集团共派出27批次报道组奔赴现场报道,制作大小直播节目92场,播出各类气象应急节目超过400档,为防灾减灾趋利避害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为政府和公众了解灾区一线灾情和救援工作的专家分析提供了气象保障服务。
在采集和播出气象节目的同时,华风集团建立了专门的媒资管理系统,用于存储关于灾害的电视影像素材、播放的重要节目内容及自拍和购买的气象纪录片。这些存储节目不仅可以在制作节目时更直观地说明致灾、避灾的科学道理,还可以用于气象部门的科研以及教学。此外,为了宣传中国的气象事业,该集团现在也加强了与国外同行之间的交流。
为了提高公众对于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2006年开始,中国气象局实施《基于电视的气候变化公众教育》项目,拍摄有关气候变化的科学教育电视片百余集,包括《气候变化高端访谈》系列、《古气候探秘》系列、《变化的地球》系列、《极地故事》系列等。同时还针对小学生拍摄制作了科教片《气候变化的秘密》,针对中学生拍摄制作了科教片《破纪录的气候》,让中小学生对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和学生们能够采取的保护气候环境的措施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从2007年开始,气象局推出《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在行动》多语种外宣片(在今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播放),宣传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政策、措施和成效。
近10年来,华风集团建成了大容量的气象科普专题片库,截止到2009年底,共拍摄制作科普专题片3500余集,内容涉及应对气候变化、气象防灾减灾、经典气象科普等多个方面,获得国家级在内的各类奖项60多项。其中,气象防灾减灾系列片《远离灾害》获国务院颁发的“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是迄今为止科普作品获国家级别奖的最高奖项。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0年2月25日 总第1968期 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