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破损档案的“妙手神医”
面粉、花椒、水盆、蒸锅……凭李新生办公室里的这些物品,你很难想象得到他是一位档案修复师。
李新生是郑州市档案馆唯一一位从事档案修复的技术员,目前在我省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员屈指可数。
“档案修复主要是利用传统的修裱工艺,对破损档案进行抢救,它不光需要细心、耐心,更需要责任心、信心。”自1988年到郑州市档案馆工作至今,经李新生的手修复的各类纸质档案不下万件。
11月9日,在办公室里那张约6平方米的红色裱糊台上,李新生小心翼翼地将一页页泛黄的档案放进热水中,用毛刷在纸页背面反复刷拭,随后轻轻拎出,经过初步吸湿、电吹风吹干、熨斗熨平等程序后,再用宣纸装裱、裁切,最后工工整整地记下文件目录。对他来说,这一系列程序经常要连续几天从事无数遍。
档案修复不能光图一时的效果,修复人员如果没有足够的责任心,“挽救”很可能变成“伤害”。
以粘合档案所用的浆糊为例,李新生所用的浆糊全都是他自己精心制作的:将面粉“除筋”后,放在搁有黄芪、花椒的水里长期浸泡,随后才能熬制出适用的浆糊,“要是图省事用买来的浆糊一粘了之,过不了多长时间粘合处就会变脆甚至被虫蛀。”
修复档案更是一门技术活儿,文字的印刷方式、颜色、受损程度不同,修复者就要凭经验用不同的招数应对,处理失当就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有一次,李新生被委派去一个地下指挥工程修复受损档案。由于长期受潮,很多文件粘连严重,形成了“档案砖”,由于这些文件纸质较好,李新生大胆采用了“先浸泡、再蒸煮”的做法,成功分离了这些纸张。
今年,郑州市档案馆引进了一台档案裱糊机,告别了单纯手工修复档案的时代,但在李新生等业内人士看来,裱糊机只能对保存较好、单面印刷的文件进行“无病强身”的预防性保护,档案一旦“生病”还得人工“医治”。
然而,让我省档案界尴尬不已的是档案修复正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局面,“我一直在物色真心喜欢这一行又有悟性的人,把我的手艺传下去,可惜现在还没有合适的人选。”今年已经50岁的李新生有些无奈地说。
来源: 中国档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