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寻宝建珍档 流失文物盼回归——圆明园“海外寻宝”活动彰显档案工作特殊价值
圆明园流失文物兔首
新闻背景
2009年10月18日是圆明园罹难149年的纪念日,圆明园管理处当天向社会宣布,将于11月组成专家组,首次到海外大规模摸底流失文物,为流失文物建立档案。据悉,此次海外寻宝活动将为期一年,分别走访美国、欧洲、日本等地,追寻圆明园流失文物线索。
法国大文豪雨果曾这样评价圆明园: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即使把法国所有博物馆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
圆明园继承了中国3000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水乡的婀娜多姿,同时又汲取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形式,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在整体布局上使人感到和谐完美。正可谓:“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疯狂地洗劫了圆明园。伟大的园林建筑在野蛮的抢劫与焚烧中,瞬时变成一片瓦砾,失去了它原本的光彩。时至今日,圆明园罹难已经近150年,曾经的皇家园林已失去它最初的用途,成为历史的重要遗迹和一部活在人们心中的“活”档案。
圆明园流失文物鼠首
由于多方因素的制约,长久以来,海外大规模摸底流失文物、建立流失文物档案的工作迟迟未能展开。近日,圆明园赴美专家组的成立,为文物档案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大量的流失文物也将迎来它们专属的文物档案。
此次圆明园海外大规模摸底流失文物工作,由圆明园管理处和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栏目组共同主办,并诚邀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组成清华大学专家组,指导流失文物摸底建档工作。作为圆明园各项事务的管理机构,圆明园管理处长期以来都承担着大量的工作,肩负着复兴“经典”的责任。此次“海外寻宝”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建立流失文物档案都包括哪些内容,这些档案能够发挥什么作用?带着这些疑问,本报记者在与圆明园管理处取得联系后,于日前专门探访了这座“神秘的档案宝库”。
寻宝活动首要任务:建立流失文物档案
走进圆明园管理处,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就是世外桃源般的工作环境,但记者无暇浏览美景,很快就将话题转移到此次寻访的重点——圆明园海外寻宝活动。管理处主任陈名杰十分热情,他告诉记者:“众所周知,自1860年以来,圆明园文物除在火烧劫难中被焚毁外,精华部分大都流失海外。可是,到目前为止,到底还有多少圆明园遗物存在,这些遗物都存放在哪里,世界上还没有一个总的目录,而此次圆明园海外寻宝的目的就在于此。”
从2009年初鼠首、兔首在法国的天价拍卖,到4月圆明园玉玺印章再次被高价拍出,我们不难看出:文物作为历史的重要载体,回收是一个十分复杂和曲折的过程。那么,国家在进行文物档案回收时都有哪些途径呢?陈名杰为记者作了详细的解答:在文物回收过程中,大体有4种途径,分别是政府行为、捐赠(持有者捐赠、买主捐赠)、回购和法律手段。
记者了解到,在这4种主要途径中,法律手段是被人们广为推崇的,但同时也是很难实现的方法。虽然,相关的国际法在国际社会中对于文物的所有权问题有相关的规定,但受国际法的有效期所限,加之藏有圆明园遗物的许多国家并未签署相关的国际法,这就使得在使用法律武器寻回文物时经常会遭遇重重壁垒,使寻宝工作无法顺利进行。
陈名杰告诉记者,据初步统计,目前散落在国内外的圆明园文物有150万件左右,其中以英国和法国等欧洲国家最多,美国和日本的博物馆和收藏机构也存有不少。听到这些,记者不由想到,能不能采用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文物回购,让这些远离故土的文物珍档顺利回家呢?可是,陈名杰的一席话却告诉记者——回购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他说,在文物回购中经常会遇到哄抬物价的情况,因此,国家并不支持采取回购的方式。即使初步的回购成功了,但流失文物很多都涉及到所有权问题,所以还是会产生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文物档案的回收工作是一个长久而复杂的工程,它需要各方的通力配合,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才能最终完成。正是基于这些原因,圆明园首次海外寻宝将实现的第一步就是摸清流失文物的具体情况,而非追缴文物。
此次寻找圆明园海外流失文物系列活动将远赴美国、欧洲诸国追寻文物线索,寻宝首站已确定为美国东海岸。据介绍,专家组成员将在纽约、波士顿、华盛顿等地对9家著名机构进行考察。圆明园研究人员还解释说:“海外探访的重点其实在于文献影像资料的收集,在美国存有圆明园大量文献资料,其中100多张老照片有三分之二都是未曾公开的。”
从1900年到新中国成立前,圆明园先后数次遭到严重破坏,这使得档案记录在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期间出现了断档,一座历史名园究竟如何从皇家园林变成一片废墟,散落在地上的石刻雕塑原乡何处都已无从知晓,而海外寻宝的任务就在于通过摄影镜头将属于中国的珍贵文物带回久违的故土,为遗迹保护修复和再现圆明园变迁提供充分的佐证。陈名杰表示,此次寻宝活动中收集到的各类文献资料,将在授权后进行数字化处理,形成重要的声像档案和照片档案,并以此为基础,编制《圆明园文物海外珍藏》大型图书画册,建立圆明园文物资料数据库、照片库等。此外,收集到的各类档案还将在一年内建成成果展,向社会和市民开放。
开发档案资源,在文物保护中发挥最大价值
作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公园,档案工作究竟是怎样开展的呢?在这次采访中,记者也详细了解了圆明园管理处的档案工作开展情况。
在档案室工作人员的热情引领下,记者走进了圆明园的档案库房。墙壁上清晰地张贴着一系列档案工作制度:档案保管、保密、借阅制度;管理处全宗分类法;档案管理人员网络图;库房分类使用平面示意图……一张张图表充分说明了圆明园对于档案工作的重视,也为圆明园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档案室负责人臧建萍向记者介绍说,自1990年圆明园管理处专门组建档案室以来,圆明园管理处的档案工作在管理处领导的重视以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日趋规范、完善。2002年,圆明园管理处的档案工作通过了《科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国家二级标准》的考评,成为北京市海淀区科技事业单位中第一家晋升为档案管理国家二级的单位,在海淀区的档案工作中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圆明园管理处现存档案分为6大类,包括文书档案1136卷、4278件(2003—2008年度);会计档案4413卷;科技档案1018卷;照片档案12卷;录像带136盘;实物档案339件。
除此之外,记者还了解到,圆明园的档案库房还配置了保管和开发利用档案设施,并加强对档案库房有害物质的防治,及时消除不安全因素,确保档案的完整与安全。据介绍,管理处现有档案室、阅览室和库房共150余平方米,先后投资80余万元购置了档案密集柜、防磁柜、恒温恒湿机等设备。
截至目前,档案室已编制档案检索工具9种,其中包括文书档案全引目录、归档文件目录和科技、设备、会计、声像、实物目录等。自2001年配备档案专用的计算机和档案管理软件以来,已先后录入16351条计算机检索条目。同时,档案室还充分挖掘档案资料,编辑了《圆明园管理处大事记》《圆明园遗址公园基本数字汇编》《档案利用效果实例汇编》《圆明园风云录》《圆明园遗址风光》等10余种资料和文史书籍,使封存多年的档案真正发挥了其蕴藏的巨大价值。
圆明园管理处档案室成立以来,在积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同时,在档案开放利用方面提供了优质的服务。截至2009年9月,档案室共接待查档5900余人次,提供各类档案9800余卷次,在查阅利用中,有效率达90%以上,档案管理工作在圆明园遗址保护、整治建设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档案的形成和保存贯穿于整个圆明园遗址保护建设的全过程,它是与圆明园保护整治及发展建设进度同步进行的。为完善档案管理,加强责任考核,确保档案的齐全完整,圆明园档案室充分发挥科技档案在圆明园遗址公园保护建设中的作用,补充了“三参加、四同步”管理制度,为保护档案资料创造了条件,为遗址公园的保护建设作出了贡献。
毋庸置疑,圆明园流失文物的主权属于中国,对此,以大英博物馆为代表的西方众多博物馆对此次中方的寻宝活动纷纷表示担忧。然而,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中国此次寻宝之旅仅仅是一种文化研究行为,也为空白断档的国宝建立起一份完整的档案。
那么,究竟为什么要如此费心地为文物建立档案呢?圆明园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为文物建立专门的档案,一直以来都是圆明园档案工作的重点,一方面,文物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见证,对于拓宽文化研究领域和丰富研究资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档案资料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文物保护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物档案不是简单的历史载体,它不仅能够记录和还原历史,同时还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意义。采访结束时,圆明园管理处宣传科负责人表示,为期一年的海外寻宝活动将适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进展情况,同时也将及时与本报联系发布相关信息。届时,本报将继续给予追踪报道。
纵观圆明园管理处的档案工作,我们不难发现:档案资料不仅仅是收好、藏好就完成了任务,珍贵档案更不是闭关自守就能等来的。档案部门应当合理规划、统筹全局,主动出击、征集线索,深度挖掘档案的内在价值,最大化地丰富国家和民族的资源宝库。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09年11月9日 1924期 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