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档案局抗震救灾纪实
36名党员 36面旗帜
——绵阳市档案局抗震救灾纪实
然而,骤然降临的天灾并没有吓倒绵阳市档案局的全体员工,反而使他们更加团结,因为这36位职工同时也是36名共产党员。
震后,绵阳市档案局领导集体在第一时间内召开了党组会,成立了抗震救灾领导小组。他们喊出了响亮的口号:“灾难中,我们始终在一起!”
他们不光说到,而且做到。灾难发生后,全局36名党员无一缺岗,连退居二线的老同志也不例外。他们真正做到了哪里需要哪里上,不讲价钱,不畏艰险。
12日晚10时许,许多人还未从地震带来的惊惶中回过神来,绵阳市档案局的五位同志已按要求成立了抢救小分队,由陈波副局长带队,携带能找到的仅有的5把锄头,开赴北川重灾区。因交通中断,他们出城受阻,只得返回,但次日凌晨4点,他们不顾疲劳和危险又重新出发,赶赴北川中学转移受困人员。
13日,绵阳市档案局接到市委交给的任务:在九洲体育馆进行对来自北川的受灾群众的安抚、救护工作,稳定受灾群众的情绪,保证他们有水喝、有干粮吃。市局立即安排纪检员卢履林带领16位同志三班倒,开展安抚工作。16位同志接到任务后,以大局为重,置受灾后的小家于不顾,日夜在安置点忙碌。晒黑的手臂和嘶哑的嗓音,坚定的眼神和从容的神态,让受灾群众感到了安全和依靠。
接受任务之初,因现场工作人手太少,绝大多数受灾群众还处于惊恐之中,秩序较为混乱,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当晚,市局同志细心地发现,下雨后受灾群众为避雨纷纷返回体育馆内,人员反而较白天齐全。他们抓住这个良机,于当晚12时立即展开普查,逐一核对受灾群众姓名身份,打印名单,忙了一个通宵,至早上7时30分,一份准确的安置点受灾群众名单交到了工作人员手中。为了充分发挥在灾难面前党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
作用,他们在300多名受灾群众中寻找到了3名党员,立即成立了3人临时党小组,由72岁的老党员徐昌明任小组长。次日,在党小组组织下,受灾群众以乡镇为单位成立了村民小组,并指定了小组长,将现场群众有序地组织起来,稳定了受灾群众的情绪。绵阳市档案局同仁们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面对困难的现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迅速打开了工作局面。
14日,市档案局奉上级指示,派出由党总支书记郑静带领的5人小分队奔赴安县,负责配合在当地开展援救工作的沈阳消防官兵搬运物资,保障供给和联络。这5位同志自出发后至今未回过单位,每晚只能在装矿石的车斗内稍事休息,连续7天没吃上一口热饭,靠自带的水和干粮充饥,全成了“泥人”、“黑人”。也许7天的超常付出让他们失去了平日帅气的外表,但他们金子般的心在“泥”、“黑”中闪闪发光、熠熠生辉,这就是共产党员的本色。
13日17时许,绵阳市在停水一天后恢复供水。市档案局的同志立即捡来几块石头,搭了个简易的炉灶,烧开了震后第一壶水,此时他们已经有20多个小时没喝到热水了。司机洪勇冒险从家中拿出电饭煲,煮了一锅热腾腾的稀饭,给每一位坚守岗位的同志盛了一小纸杯。此时此刻,大家都深深感到:这哪里是饭,它分明是沙漠里的甘泉!是人与人之间患难与共的真情!那稀饭较之平日格外可口、香甜!大家从温暖中得到感动,纷纷冒险从自己已成危房的家里找出最后一点“进口货”,与同事们分而食之。
这些平凡小事还有很多很多,放在平时也许不值一提,但就是这些凡人小事,在地震的重灾区,却让我们内心感受到一种别样的触动,一种强烈的震撼。
四川省档案局局长胡金玉、副局长张新同志一行前往看望绵阳市档案局的同志们之后深有感触。胡金玉饱含深情地说:你们在大灾面前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表现出了天灾压不垮的精神。你们经受住了重大考验,抗震救灾工作卓有成效,你们的事迹让我们震撼,你们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你们是36位干部、36名党员,更是36面旗帜!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