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与城市记忆”论坛在上海举办
发布时间:2007-12-18
11月29日,《中国档案》杂志社和上海市档案局在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举办“档案与城市记忆”论坛。国家档案局副局长、中央档案馆副馆长段东升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讲话。上海市档案局馆长吴辰致词。《中国档案》杂志社总编辑赵秀贞主持论坛开幕式和研讨会。
段东升指出,“档案与城市记忆”是一个富有创意的论题,也是一个有着一定实践基础的论题。从记忆的角度来看待档案,为我们分析、研究档案和档案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新的方法。用“记忆”诠释档案起码有三个现实意义:一是可以增强公众保护档案的自觉意识,且更容易拉近档案与公众的联系;二是可以增强社会和公众对保全档案文献遗产的责任感;三是有助于档案部门拓宽档案资料收集工作的视野。城市档案部门可以本着这个思路,进一步推动各地城市记忆工程全面、深入地开展。为保全城市记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公众物质、文化需求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吴辰在致词中表示,上海要向兄弟省市的同行们学习,进一步把《上海市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确定的“城市记忆开发工程”建设好并使之在演绎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发展,目前全国已有10多个城市的档案部门开展了以抢救记录和完整保存城市发展历史为目的的“城市记忆工程”。此次论坛收到13篇交流材料,与会代表交流了各地开展“城市记忆工程”的实践经验。
这次论坛主题学术报告会特邀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阮仪三教授作了“城市,有多少记忆可以重来”的专题讲座。北京、天津、上海等14个城市档案工作者80多人参加了论坛活动。(来源于:中国档案报 2007年12月10日 李军 特约记者 邹伟农))
段东升指出,“档案与城市记忆”是一个富有创意的论题,也是一个有着一定实践基础的论题。从记忆的角度来看待档案,为我们分析、研究档案和档案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新的方法。用“记忆”诠释档案起码有三个现实意义:一是可以增强公众保护档案的自觉意识,且更容易拉近档案与公众的联系;二是可以增强社会和公众对保全档案文献遗产的责任感;三是有助于档案部门拓宽档案资料收集工作的视野。城市档案部门可以本着这个思路,进一步推动各地城市记忆工程全面、深入地开展。为保全城市记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公众物质、文化需求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吴辰在致词中表示,上海要向兄弟省市的同行们学习,进一步把《上海市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确定的“城市记忆开发工程”建设好并使之在演绎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发展,目前全国已有10多个城市的档案部门开展了以抢救记录和完整保存城市发展历史为目的的“城市记忆工程”。此次论坛收到13篇交流材料,与会代表交流了各地开展“城市记忆工程”的实践经验。
这次论坛主题学术报告会特邀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阮仪三教授作了“城市,有多少记忆可以重来”的专题讲座。北京、天津、上海等14个城市档案工作者80多人参加了论坛活动。(来源于:中国档案报 2007年12月10日 李军 特约记者 邹伟农))
下一篇:南京大屠杀再添铁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