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的声音——毛福民在第15届国际档案大会作报告得到各国好评
于8月23日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的第 15 届国际档案大会,是进入新世纪后国际档案界召开的一次盛会。从 2000 年在西班牙塞维利亚召开的第 14 届国际档案大会至今,各国的档案工作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而中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尤如中国近些年来在政治经济全面发展中取得的显著成就一样,得到了国际档案界的普遍关注。这次会议采取开放式,同时设立若干专题报告、研讨、档案沙龙等分会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档案宣传主题报告会上,中国档案代表团团长,中国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毛福民所作的“注重实效的中国‘档案日’‘档案周’宣传活动”的报告,生动真实地向各国代表展现了中国档案事业在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中取得的显著成果,赢得了各国代表的一致肯定和好评。
毛福民在报告中首先介绍了 1998 年时任国际档案理事会主席王刚热忱呼吁所有会员国与各国档案界在全球范围内组织一次国际档案周活动,大力宣传档案工作,以此庆祝国际档案事理会五十岁生日,中国档案界积极响应,不断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颇具规模的“档案日”、“档案周”活动。
毛福民在报告中将中国开展“档案日”、“档案周”活动的主要特点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注重档案法制宣传,增强全社会的档案意识。国家档案局在《中国档案报》组织了 50 多万人参加的《档案法》知识竞赛;山东省档案部门组织文艺汇演,纪念《档案法》颁布 15 周年;北京市档案部门在电视节目黄金时段滚动播放“保护档案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利用档案是公民享有的权利”等宣传横幅;一些档案部门在报刊举办纪念专刊或刊登纪念文章;这类宣传活动极大地增强了社会档案意识和公民的档案法制观念,为依法管理档案事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是注重档案和档案工作知识宣传,营造有利于档案事业发展的社会氛围。国家档案局曾以“档案连着我和你”为主题,编辑出版了《国际档案周专刊》,印制了“国际档案周纪念封”一枚。在上海市举办了“国际档案管理暨现代办公设备展览会”。各地档案部门在公共场所设立“国际档案周宣传咨询点”,张挂《档案法宣传图解》,举行档案工作报告会、座谈会,在自己的档案刊物上开辟宣传专栏,吸引更多的人关心档案工作,支持档案工作。
三是注重民族精神和历史文化的宣传,发挥档案的社会教育功能。国家档案局于 2003 年毛泽东诞辰 110 周年之际,举办了“中国档案展——纪念毛泽东诞辰 110 周年”。上海市档案局发挥地方特色推出了《母亲河——黄浦江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展览,在国内外多次展出。许多档案部门针对青少年开展了“档案一日游”活动,让中学生真实触摸档案,拉近了档案和公众的距离,使公众加深了对档案工作的了解程度。
四是注重面向社会基层宣传,拓展档案工作空间。中国档案工作者积极尝试向农民和城市社区居民进行档案宣传。各级档案部门在“档案日”中,送文件下乡,帮助农民建立档案,开展档案工作服务三农。沈阳、武汉、南京等市的档案部门通过举办家庭档案讲座,使越来越多的公众认识到档案与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开始自觉地重视档案和档案工作。
毛福民报告后,一些国家的会议代表即席发言,表示深受启发,并就具体问题展开讨论。当英国代表问到如何看待档案宣传工作效果标准时,毛福民根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阐述档案宣传工作效果的最终评价是广大群众的感受和反应,档案工作的成效要以此为根本标准去衡量去评价。当墨西哥代表问到档案内涵是否应包括现行文件时,毛福民介绍了在王刚倡导下中国各级档案馆开展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的情况。通过现场讨论,进一步介绍了中国档案工作服务广大群众的情况,获得各国同行的好评。
会议期间,各国代表热烈交流。阿尔巴尼亚、日本、韩国、斯洛文尼亚、波兰、古巴、法国、蒙古、俄罗斯、奥地利、南非等国家的会议代表与美国摩西根大学的代表先后找到毛福民团长,对中国档案事业取得的突出成就表示赞赏,同时希望今后与中国增加更多方面的合作。国际档案理事会秘书长阿尔巴达向毛福民表示:希望中国与国际档案理事会今后在更多的领域开展卓有成效的合作,并真诚祝愿中国档案事业取得进一步的繁荣和发展。
《中国档案报》郭海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