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修史:三百年清史重新评说
2003年1月28日,清史编纂工作座谈会在中南海召开,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同志参加,这个时间就成为清史编纂正式启动的标志。国家成立清史纂修领导小组,文化部部长孙家正任组长;清史编纂委员会负责纂修《清史》,主任由戴逸担任。专家称,预计大型清史的编纂时间将达10年,总字数在3000万字左右。
大型清史的编纂,将改变我国缺乏一部全面反映清代历史、代表当今认识水平的清代正史的状况。同时,清史编纂也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因为“清朝灭亡至今不足一百年,离我们时间最近,对现实和当前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文化等各个方面息息相关”(戴逸语)。
从1644年清兵入关,到1911年清朝统治被推翻,清朝历史持续了268年。如果加上入关前的时间,实际上清朝历史延续了300多年。如何看待清朝历史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诚如说:“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由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统治最长的一个王朝,它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在这个时期,各种规章制度完备化,中国的版图在乾隆年间也基本定了下来。同时,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它还是中国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
从历史发展来看,地理大发现之前,欧洲是非常封闭的宗教统治时期,中国是高度发展的专制封建社会,当时东西方的差距还不是很大,如果有,也只是东方和西方之间的不同。并且,当时中国封建社会在经济、文化及社会发展程度上还要高于西方。以郑和下西洋为例,郑和的船队使用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技术,那么庞大的船队,使用那么先进的海图,规模大,船体大,人数也多,载重量也大,曾远航到非洲东海岸。中国的船队满载礼品,所到之处到处炫耀泱泱大国的气势。此后继任的明朝皇帝认为是劳民伤财,禁止航海,不发展海外贸易,直到明朝末年。而此时的西方大力推行海外贸易,他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到东方来寻找市场,寻找原料,通过资本的原始积累发展经济,提升国力,建立资本主义框架,把中国远远抛在了身后。
清朝政府仍然固守封闭的观念,不主动与世界接触,加上连绵的战争和内耗,使国家的元气大伤,中国丧失了一次又一次的发展机会。在清朝前期,出现了所谓的“康雍乾盛世”,虽然和中国历史纵向相比确实是盛世,但和当时整个世界经济来说,实力并没有很大的提升。鸦片战争以后,所有的人都认识到中国落后,有一种危机感。清朝皇帝都还比较勤政,包括慈禧太后,对政务都比较尽心尽力。晚清包括统治者、知识分子在内的各个方面的有识之士,都想通过社会改革,找到一条路子,摆脱危机,振兴中国,改变中国落后面貌。但是大势所趋,封建统治已经不行了,想保存清王朝已经不可能了,种种努力最后都归于失败,清王朝被推翻,人们希望通过制度更新来解决问题。
1911年的辛亥革命,清王朝被推翻。令社会和历史学家不满意的是,直到现在,清朝被推翻已经整整92年了,但至今还没有一部较为理想的大型清史。
1914年,北洋政府曾开设清史馆,编纂清史,历时14年,至1927年完成536卷的《清史稿》。《清史稿》利用的是以前清国史馆的资料、稿本,其价值未可一笔抹煞。但由于参加编纂的人大多是清朝的遗老遗少,在观点、内容上存在很多错误和失实,例如把徐锡麟、秋瑾、熊成基等革命烈士斥为乱匪,而把瑞方等因抗拒革命而被击毙的清朝官员说成是“慷慨捐躯,从容就义”,把镇压武昌起义说成“督办湖北剿抚事宜”。在记载民国元年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只书其事,而不书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之名。另外,《清史稿》编纂时,清宫所藏历史档案尚未为世人共知,故没有利用丰富的档案史料,这就大大影响了此书的质量。
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以及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曾经有几次提出编纂清史的建议,但因为种种原因都没有落实。
进入新世纪,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国家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完全可以为大型文化工程的启动创造条件,提供保障。清史研究队伍也不断壮大,在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为代表的研究机构,以
2001年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召开学术委员会会议,会议有9名委员出席,会上提出纂修清史的建议。与会的人民大学教授
这次大型清史编纂由清史纂修领导小组和清史编纂委员会负责。清史纂修领导小组受国务院委托,全面负责清史编纂的组织领导工作。具体负责:确定纂修清史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审定清史纂修工作的规划与方案;审定经费预算与重大开支;决定清史纂修的有关人事安排与制度建设等重要事项;协调清史编纂工作的重大问题。
清史纂修领导小组成立后的第一项任务是决定成立清史编纂委员会。清史编纂委员会是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全面负责清史纂修的学术组织工作,组织专家学者具体编纂清史。其主要职责是;拟定清史纂修规划与方案;确定清史纂修体例、体裁与文体;编制范例;组织编纂人员落实编纂计划;设计和落实清史纂修的项目与课题。
盛世修史,在向社会公布启动新世纪重大的文化工程——大型清史编纂工程以后,这项工作正式开展起来。据了解,目前,清史编纂委员会召开了几次会议,讨论了文献资料、档案、体裁、体例等方面的工作,专家们已经基本达成倾向性意见:编纂清史的主体工程是大型清史。清史编纂的另一项成果将是大规模的档案文献整理,10年后清史主体工程出台时,各项文献档案工程也陆续完成,形成规模性的文化工程。
(原载《中国档案》杂志 2003 年第 8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