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档案编研出版指导委员会2007年度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
24日上午,浙江省省委副秘书长、省委办公厅主任潘家委、萧山区委书记出席会议并致欢迎辞。李明华副局(馆)长作了“整合档案资源 发挥整体优势 努力提高档案编研出版工作水平”的报告,传达了杨冬权局长的重要批示:“全国档案编研出版指导委员会的工作,对促进档案编研出好成果,提高档案编研工作水平,推动档案工作更好地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委员会认真研究有关文件和项目,积极开展工作,把我国档案编研工作推上新台阶。”
报告指出, 档案编研出版工作是主动和广泛地向社会各界提供科学系统的档案信息服务的一项专门性工作,是集思想性、政治性、学术性和经济性于一体的工作 。报告回顾了委员会成立四个月以来,开展的工作:下发《档案编研出版工作情况调查和征求意见书》,并回收反馈意见;编辑了《档案编研出版会 2007 工作情况通报》;起草了《“全国档案编研出版重点项目”评审办法》。报告主要讲了三个问题: 一、全国档案编研出版工作基本情况, 指出全国档案编研工作成绩体现在:一是档案编研出版工作已列入到各单位工作规划,提上议事日程、有机构人员。二是编辑出版了一批社会效益良好、学术价值、历史价值、社会价值较高的档案编辑成果。三是编辑经费部分得到较好的落实。但也存在编研出版力量不集中,编研成果出版的总体效果欠佳,编研经费不足等问题。 二、档案编研出版指导委员会的工作思路 : 一是坚持创新思维、创新工作思路、机制的方法 。要求各地要适应新时期档案编研工作的发展,实现从“小编研”向“大编研”转变。从组织、选题到载体、形式都要创新。利用一切利用的条件,走联合开发之路;建立适应档案编研工作要求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等手段大力整合档案信息资源,通过档案文化产品的开发,形成档案文化产业,为多层次,多载体,多渠道开展档案编研工作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 二是强化协作和服务意识 。发挥全国档案部门的整体优势,走一条共创佳绩的档案编研出版的工作新路。 三是突出社会效益和经济的统一 。通过档案信息资源的联合开发和有效合作,形成一种“共赢”的局面,要求在出版选题策划,了解社会需求,把握市场规律;积极争取财政支持,争取档案抢救费中设立专项经费;同时广开财路,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档案编研成果的出版。 四是加强档案编研人才队伍建设 。要在实际工作中有计划的培养档案编研工作人员,并保持档案人员的相对稳定。报告最后提出了委员会今年工作意见:制定评审办法,建立编研出版工作规章制度框架体系;推出近期编研出版重点项目;每季度编发情况通报;构建档案编研出版成果发行的网络式平台;加强对档案编研出版人员的专业培训。
作为全国档案编研出版指导委员会建立的倡导者和顾问,原国家档案局局长毛福民同志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对委员会工作提出两点建议: 一是搭建平台,发挥优势,资源共享 。他指出,全国档案馆有丰富的永不枯竭的档案资源,档案编研出版是档案保护的一种形式。全国档案部门是一家,中央和地方档案部门要加强档案信息资源交流与互补。作为我国唯一的档案出版社,多年来出版了许多有长远、独特价值的书,如江泽民书记作为国家礼物赠送给美国哈佛大学的《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礼品书等。 二要紧扣中心、服务社会。 编研出版选题要紧扣社会主题,热点问题 ; 编研出版策划要适应市场经济规律,选准合作伙伴 ; 编研出版要共享资源,注重市场机制;要有精品意识,考虑受众群体 ; 编研出版要考虑社会效益、档案史料编辑要注意政策及信息公开范围,同时也要注意外在形式包装,好马也要配好鞍、根据内容价值选择礼品书、精装书、线装书的出版。
24 日下午,浙江、北京、辽宁、四川、新疆、杭州、余姚市等作为会议经验交流单位作了发言。 25 日上午,河北、吉林、一史馆、江苏、青岛、宁波、天津、福建、甘肃、内蒙古等单位分别交流了各自编研出版工作情况及对下一步工作建议。各地经验的共同的特点是: 1 、领导重视,将档案编研作为档案工作龙头,列入议事日程; 2 、转变编研出版观念,从过去的单一史料编研转到服务中心大局,社会公众及档案文化遗产保护方面。 3 、编研机制创新,转变行政管理,加强引导,调整机构、人员队伍,组织编研成果评审,报送制度,建立工作网络。 4 、注意编研资源建设。通过征集、将馆外资源变为馆内资源。无人员、资金采取高薪聘请离退人员,走合作编研之路。 5 运作方式创新,与各方面合作编研。 6 、方法手段创新、将编研学术性与档案信息化相结合。将各类专题数据库、文献汇编资源库作为编研素材;采用声像影视、数据库、网络、声光电技术作为编研出版的技术手段和物理载体。
不少代表认为,这次会议在中国档案编研史上具有里程碑作用,是一次催人奋进,播撒希望,期望收获的会议。通过会议,大家对档案编研出版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是衡量档案工作水平的重要方面,是抢救档案文化遗产,档案保护工作的另一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