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首页 - 档案文化 - 城市记忆 - 建筑

杭州的十大城门之钱塘门

发布时间:2010-12-28
  •   钱塘门,一个与杭城渊源相继的名字;一截与佛事盛行相接的记忆;一段与民族崛起相关的往事。钱塘门位于浙江省杭州旧城的西面,从南往北数,第三座城门。

      杭谚:钱塘门外香袋儿。
      钱塘门外的香市,在早闻名九州。一个观世音菩萨的圣诞,就有三期香会:第一期二月十九;第二期六月十九,第三期九月十九。其中,三月三是玄天上帝的诞辰,七月初一到十六是东狱大帝的朝圣。七月十五是中元节。
      这日子里,城里的人从陆路出去,要走钱塘门;松木场落船的下三府(杭嘉湖)香客进城采买,也要走钱塘门。一座城门整日川流,几成堵阻。香客中最牛的,是下三府的土财主。肩挂黄包,腰系红带,银钱丰足,出手大方。那时候,天竺三寺指定要烧大蜡烛,数十斤一支。土财主雇人用小车从城里推来,同乡的香客们围着巨烛,牵拽着呈放射型的黄布白布,从钱塘门一路祷告徐徐走出(三十年前的彩车,也是如此)。这一仪式,行的人一本正经,看的人无比崇敬。钱塘门内的市民,羡慕得啧啧有声。
      杭州城里的三百六十行,每年都盼着这一个香市,实指望靠它坐吃一年。家住湖墅北路,84岁的宋坤祥老人,祖传有一手箍桶技艺。他说,老底子,每年的二月十九之前,宋家就要雇好一只船了,装了脚盆锅盖粪勺饭桶,从卖鱼桥摇出去,到松木场上岸,赶紧租房设摊。那时候香市规定,每个行当的摊位,不能超过十家。就这十家,还不说三百六十行,便使得松木场水岸往昭庆寺的路上,店摊林立。只见灯笼雨伞、香烛土产、经佛珠罄、素食糕点,比比皆是。
      《杭俗遗风》说,西湖的香市,不仅仅是松木场。从钱塘门到昭庆寺,再到灵隐、天竺,自朝至暮,道路终日为之堵塞。香客的大蜡烛挤挤挨挨从人群中穿过,到了天竺寺庙,一点燃,马上要吹熄的。吹熄的蜡烛带回家去用作晚上照蚕,能保佑蚕茧无灾无难,壮实饱厚。所以,光是这大蜡烛的一进一出,就够这一条路热闹了。“借光借光!”“小心揩油!”整日此起彼伏。
      此外,松木场往西溪路走,从道古桥的地藏殿算起,直到小和山,沿途共有十八处灵官殿,处处也有香市。这一路的香客,也是摩肩接踵,“不下数十万”人。明时,张岱的《陶庵梦忆》,说起昭庆寺香市,更为热闹:“昭庆两廊,无日不市”。“殿中甬道上下,池左右,山门内外,有屋则摊,无屋则厂(临时搭的露天棚),厂外有栅,栅外有摊,节节寸寸”。以至“岸无留船,寓无留客,肆无留酿(饭店里的酒都卖光了)。”
      白天看庙,晚上困觉,这是后来说的话语。当年的晚上,也是相当闹猛。单说七月十五,乘着云遮雾挡的浩月,大家妇女斗丽争华,小家碧玉惹蜂沾蝶。张岱在《西湖七月半》中说到钱塘门外的夜景,归纳了五种人,其一就是;“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其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顾盼,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