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首页 - 档案文化 - 城市记忆 - 人物

葛云飞

发布时间:2011-09-27
  •     葛云飞(1789-1841年),字鹏起,号雨田,汉族,清代山阴天乐乡(今属杭州萧山)人,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抗英民族英雄,官至镇海总兵,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8月17日,在著名的定海保卫中壮烈牺牲。

    人物简介
        葛云飞生活非常简朴,“青布帕首,短衣草履”,而“察其饮食,仅脱粟乾蔬”,时称“寒儒”。他防守边戍,常深入兵营,与士卒同甘苦,对士卒关怀备至。天寒地冻,见士卒露立戍边,便给人人制棉袴。一天,他的家人从家里给他送来皮衣,他说:“士卒冒冰霜,忍独暖乎?”于是仍衣麻袍如故,士卒闻之,无不感服。在后来坚守定海的血战期间,他“六昼夜不暇食,日仅啖饼八枚”,战士也苦于粮台供给困难而不能饱。一天,当地耆老冒着炮火煎送参汤给他喝,他说:“将士忍饥杀贼,我忍独饮乎?”便将送来的参汤倒到茶水里,“与众共饮之,各军皆感奋泣下”,而倍添斗志,奋勇杀敌。   他治军非常严格,纪律尤其严明,曾有一卒取民一竽,被鞭之流血。他早年在浙中防戍,“持令巡察,有犯纪律者,虽节使材官,不少假借,诸军战栗。”由于他治军恪守“诚信必孚,赏罚必明,情伪必察,劳苦必均”,被士卒誉为“好官”。   他虽过着戍伍生涯,但生平却爱好读书,旁涉子史,间为诗词,慷慨言志。著有《名将录》、《制械要言》、《制药要言》、《水师缉捕管见》、《浙海险要图说》及诗文,凡数十卷。当时人称赞他“兼娴文艺,笔札颇短峭明达,喜爱书画,谦抑下士,士流多乐与交。”

    人物生平
        葛云飞刚任浙江定海镇总兵不久,道光十九年(1839年)因其父逝世,他便丁忧回籍。临行之前,他曾上书筹海八十七条,认为广东查禁鸦片,外夷阴险,恐有兵事,波及浙洋,应当事先定谋。果然,不到一年,英军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六月七日侵占定海。
    当时,浙江巡抚乌尔恭额与浙江提督祝廷彪商讨守御之计,从中乌尔恭额得知葛云飞“谋略可任”,并以其“曾官定海,熟悉洋岛情形,驰书邀之。”七月,葛云飞抵镇海,乌尔恭额前来问计,葛云飞对他说:“今日所急,当先守后战”,积极备防,并呈上《灭夷十二策》。于是,乌尔恭额便委任他主持镇海军事。他以劲兵扼守招宝、金鸡两山,关内安设巨炮,江岸筑土城,而江心及隘巷,则树木桩、排筏,以阻遏英军来犯。“凡三日,而守具备,人心始定,密上《十二策》,多见施行。”不久,伊里布奉命使浙,葛云飞向他“首请招失伍旧兵,而贷其罪,伍卒皆还,教练旬日,散旅遽大振。”同年八月,王锡朋从吴淞调赴宁波,任镇海诸军翼长,葛云飞与他曾请求迅速出兵收复定海,但被一意妥协求和的钦差大臣伊里布所拒绝。伊里布甚至还打算邀请英国全权代表义律来镇海谈判,要求葛云飞也参加,葛云飞断然拒绝。直到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一月,琦善与义律议订《穿鼻草约》,英军强占香港之后,表示愿意归还定海,伊里布便派人前往与英将胞诅联系。二月,由葛云飞和寿春镇总兵王锡朋、处州镇总兵郑国鸿,带兵三千人,渡海接收。 接收期间,葛云飞坚持先退城,后释俘,否则施以兵威,逼令英军撤出定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