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首页 - 档案文化 - 城市记忆 - 建筑

五代吴越钱氏海塘遗址

发布时间:2010-09-08
  •     位于六和塔至艮山门老塘堤内,为五代吴越国王钱鏐征用民夫建造。

      据《吴越备史》卷一载,梁开平四年(910)“八月,始筑捍海塘,王因江涛冲激,命强 弩以射涛头,遂定其基,复建候潮、通江等城门。”“初定其基,而江涛昼夜冲激沙岸,版筑不能就,王全强弩五百以射涛头,又亲筑胥山祠,仍为题诗一章,亟轮置于海门,……既而潮头遂趋西陵,王乃命巨石盛以竹笼,植材捍之,城基始定。其重濠累堑,通衢广陌,亦由是而成焉。”外立“ 滉柱”,以减弱潮势,塘内叠石堤使之坚固,整个海塘于十月建成, 自六和塔至艮山门长三十三万八千五百九十三丈,史称“钱氏捍海塘”或“钱氏石塘”。它有效地控制钱江潮对庐舍、农田的冲击,使杭州人民免受潮患之苦。

      198378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杭州市文物部门,对杭州江城路立交桥工程北引道工地上发现的一段钱氏捍海塘遗迹进行抢救性发掘,发现塘堤基础宽约25,残高约5 ,分前后两道防线:前面立几排滉柱,直接承受潮头的冲击,以便减弱潮势;后面就是堤坝 的外侧,即靠海潮有一边,建成横宽1200毫米的木框架,,中间叠置长竹笼,笼内填塞石块 。这样浙浪就无法把它冲垮。堤的内侧也建一道木框架,其外挡以竹编。在前后木框架之间填筑泥土。捍海塘的构造与文献记载相符。整个海塘遗仍向南北延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