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通鉴》首发座谈会专家发言摘要
著名史前史学家、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常委毛昭晰:参加《杭州通鉴》发布会我感到很激动,我没想到《杭州通鉴》里竟然有一些非常宝贵和难得的照片。我举个例子,在《杭州通鉴》第748页,那是1946年6月13日,杭州举行反对内战、反对出卖航运权大游行,也就是“六一三” 大游行。令我没想到的是《杭州通鉴》里连这张照片也有,这非常宝贵。虽然只是一张照片,但从这一细节可以看出这本书花费的精力,我认为这本书实在是好,太好了!这部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原浙江历史学会会长、浙大历史系主任、《浙江通史》主编金普森:作为一部极具权威的全面、系统、翔实记录杭州8000年文明史、5000年建城史的《杭州通鉴》,今天首发,终于与广大读者见面。从2005年7月启动到2014年12月首发,杭州市委和政府的历任领导,矢志不渝,30多位年富力强的专家学者花费10年的金色年华,完成393万余字的《杭州通鉴》的编撰,称得上是“十年磨一‘鉴’”。
《杭州通鉴》是杭州有史以来的第一部通鉴。本月22日,执行主编之一的方健先生送来正式出版的《杭州通鉴》,我花了一周时间阅读,其感受是八个字,即:“博得其要,真实可信”。《杭州通鉴》的问世,是杭州党政领导持续重视和众多部门的不懈支持、积极配合的结果。其间不少的专家学者提供资料、不吝赐教,有志于斯的编撰人员,经年累月,不顾酷暑严寒,奔走档案馆、图书馆和杭州市各地、各部门,埋头于书斋斗室之中,其中的辛勤和心血凝聚在393万字的字里行间。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圆满完成了编撰任务。《杭州通鉴》的出版发行,实为杭州市德政之一幸,文化之盛事。
人民出版社宣传策划部主任孙兴民:这本书我看过的感觉是,比人民出版社出的其他省、市、自治区地方志书要好。在我看来,此书完全具备评选国家级奖项的实力。首先,作为杭州历史上的首部通鉴,记录了杭州发展变迁的沧桑历程,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是一部详尽的杭州历史发展史,对于深化杭州历史研究,弘扬优秀历史文化,借鉴城市建设经验有很重要的意义。其次,《杭州通鉴》有经有纬、有横有纵,很好地处理了古代与现当代的关系,达到了以史鉴今的效果。
浙大历史系教授楼毅生:《杭州通鉴》无论从体例还是内容来看,都有一定程度的创新。从编纂体例来说,编年加纪事本末体的方法我认为很好,有创新;从内容来看,全书一半内容为“当代篇”,即1949年到2005年。这一段历史研究少、禁忌多、争议多,主客观认识的平衡难。但这一段历史的史学功能、史学价值却是意义重大,所谓“以史为鉴、详近略古”。
在我看来,本书的意义有以下几点:一、以史为鉴。以史资治,以史资政。二、公众史学意义。在信息时代,史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也应该走出象牙塔,以各种形式普及到广大公众。《杭州通鉴》就是公众史学很好的一种形式,它综合而不分散,平实客观,叙事为主,具有系统、全面的特点,比较准确地反映杭州十万年以来的历史文化知识,比较好地解读了杭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之所以”问题。这部书汲取了多年来杭州历史研究的成果,从1947年谭其骧的讲演《杭州都市发展之经过》,到1991年周峰主编6册《杭州历史丛编(至民国)》,再到《杭州通鉴》,可以说是又一次对杭州历史的全面检阅。三、工具意义。我认为《杭州通鉴》一书在手,多少杭州事,都在掌握中,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和功能。对于想要了解杭州、介绍杭州,热爱杭州、建设杭州、展望杭州的人都可以从这部书中得到帮助。此外,《杭州通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是继承了中国史学“直抒”的优良传统,客观、公正地记述杭州历史的重要史实。
浙大历史系教授、浙大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汪林茂:首先我有幸能参与《杭州通鉴》的一些工作,包括拟条目、审稿等。我主要研究晚清历史,所以这部书的晚清、民国部分我读得很仔细,其他部分我也浏览了一遍,总体来说,这是一本好书,有必要编,编得好!首先,从研究历史的角度来看,这部书的史料价值很突出。其次,我认为这部书的思想教育功能是不言而喻的,历史有正有反,现在很多人对辛亥革命有所质疑、对共产党的执政有质疑,但我想看完此书后质疑恐怕难以存在。其中“鉴”的很大的功能就是思想教育的功能,给人以教训、给人引导,让人不走弯路。
浙江省档案局副巡视员马登潮:杭州市档案局花十年的时间完成了一项宏大、艰巨的文化建设工程,填补了杭州市乃至浙江省的重要的文化建设空白。我了解过,杭州市在传记方面也有些成果,但是如此系统的撰写还是首次,我看后觉得非常欣慰。我在省档案局主持档案编研工作30年,还没有看到过如此大的成果,市级更加没有。所以杭州市能拿出这样的精品,其中的甘苦只有具体干事人员自己知道。总体来说,这是一本高质量的上乘之作。
首先,从选题看,《杭州通鉴》把近十万年的历史都串联起来,可以说是通古今之篇,所以这个选题很好。其次,从内容看,杭州的大事、要事书中都有,尤其解放后的部分我也仔细看过,一些难点问题,例如文化大革命表述得很好,并且表述中的有些观点也是在其叙述当中,而不是简单的提问。再次,从体例看,本书的比例、构思好,在总体框架的设计上保持了其均衡性,书中的各部分,古代史、现代史、当代史的比例恰当。并且它采取了编年纪事本末体的手法进行编纂,兼顾纵横,所以相比而言,我认为这是记述历史事件的最科学的一种体系。最后,从细节看,书中的细节部分处理到位,图文并茂,大十六开,包括纸张的选取,版式设计,封面设计都非常好。尤其是封面的设计,庄重典雅,经得起时间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