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服务和文化双品牌
——访杭州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市档案局局长伍彬
走进杭州市档案局馆,一种浓厚的机关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特别是寓意深远、内涵丰富的“杭州档案”形象标识,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令人浮想联翩。这是杭州市档案局馆创新工作理念,加强机关文化建设的系列举措之一。不久前,记者就杭州市档案局馆如何在创新中求发展,以服务促发展问题,采访了杭州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兼市档案局局长伍彬。
谈到兼任市档案局局长以来的感受,伍彬说,通过一年多的工作实践,他对档案工作有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同时对档案工作的定位有了新的认识。档案工作虽然不是中心工作,但在为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过程中,同样可以有为有位。为使档案工作与中心工作贴得更近一些,工作更主动一些,发挥的作用更大一些,市档案局确定了“面向机关、服务中心,面向社会、服务公众,面向当前、服务未来”和“以史为鉴,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积极配合、参与、服务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档案资源之效。一是围绕西湖文献编纂工作挖掘档案信息资源。市委、市政府在进行西湖整治的同时,决定开展西湖文献征集和编纂《西湖丛书》工作。市档案局全力以赴做好配合工作,落实好“四提供”和“四明确”任务;同时按照“档案先行”的要求,提出了“九个一”的具体措施,同时承担了《西湖文献集成》第六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西湖重要文献专辑》的编纂任务。为使社会各界加深对杭州的了解,市档案局馆在挖掘馆藏资源的同时,多次派人到北京、上海等地图书馆搜集查找反映杭州旧日的照片,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了《杭州历史文化图说》和《近代杭州图集》,获得市委书记王国平先后三次批示的肯定。二是为先进性教育活动服务。杭州市是全国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试点城市。市档案局坚持“两手抓”,做到教育和工作两不误、两促进。市档案局与市委组织部联合举办了《杭州市党史和城市基层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工作成果图片展》,受到各界的好评。省档案局为此在市档案馆召开现场会,向全省推广经验。三是认真实施《杭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作为查询、利用本市各政府部门公开信息的主要场所,市档案馆在原来现行文件利用中心的基础上,对场地进行了重新改造,专门设置了公共阅览室、资料索取点和当面申请受理点,并添置了设备;进行了现行文件信息目录格式、信息报送等的业务研究;在网上设计加载信息报送模块,以便进行信息的电子报送。四是与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了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展览。
随着电子文件、电子签名、电子档案的大量出现,档案管理、保护、利用的理念、体制和工作方式都在经历重大变革。在谈到杭州市档案信息化建设现状时,伍彬指出,现代信息技术在档案领域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档案管理水平。档案信息化建设工程不能游离于政务信息工程之外,成为信息孤岛。市政府有关部门非常重视档案信息化建设,把其纳入电子政务建设之中,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搭建了一个服务平台。杭州市在全省档案信息化评估工作中连续6年位居第一,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该局馆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档案资源共享这个目标,提出了建设“网上档案馆”的思路并付诸实施。目前,已初步建立了以馆藏档案数字化加工为基础,以杭州市政务外网和办公业务资源系统为依托,以“杭州档案”门户网站为提供档案查询服务总平台的“杭州市网上档案馆”基本构架,并将成为全市档案信息资源的中心。
伍彬向记者介绍说,市档案局馆在狠抓业务建设的同时,注重抓机关的自身建设。一是按照全市统一部署,扎扎实实开展了机关效能建设,制定了政务公开、首问责任制、末位告诫制、AB岗制等9项制度,以提高机关的工作效能。二是采取一系列措施,开展机关文化建设。为了使局馆的文化品位更高,文化气息更浓,凝聚力和战斗力更强,通过召开动员会、座谈会、向全局干部职工征集机关文化主题词、向社会征集“杭州档案”形象标识等形式,积极开展机关文化建设,努力增强机关工作人员的大局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沟通意识,营造“敬业、求实、合作、创新”的机关文化和“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干好事”的良好氛围。为了外塑形象,首先设计印制了自己的“名片”——“杭州档案”。宣传册内包括“杭州档案”形象标识、局馆简介、档案馆基本功能、查档指南等内容。其次对办公楼的大厅、楼道等公共场所进行重新设计装修。装修后的大楼墙上挂着的一幅幅近代杭州照片,散发出浓浓的历史和文化气息。为了更好地为广大市民服务,在局馆大门两侧竖起两块“杭州市档案馆欢迎您”的大幅彩色喷绘牌子,除介绍档案馆两“基地”两“中心”的基本功能外,分别介绍档案资料和现行文件查阅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有关情况,其查阅利用和开放参观的内容、时间和联系电话一目了然。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力争把档案局馆打造成为学习型机关、效能型机关、服务型机关、和谐型机关。
(记者:杜恒琪 特约记者:吴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