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改革开放40周末:浙江省新昌县档案局馆工作侧记
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作《梦游天姥吟留别》创作于如今浙江绍兴的新昌县城。在这片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土地上,新昌县档案局馆从老百姓的需求出发,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供群众之所需,用实干精神取得了应得的荣誉,在短时间内实现弯道超车,更是在县级绩效考核中首次获评A类单位。“40年前,档案工作者默默无闻,如今,我们主动做事,采取了一系列惠民举措,同时主动发声,塑造了‘勤廉建档、存史记事、资政为民、创新共享’的新时代新昌档案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新昌档案工作者对职责范围和历史使命的概括,更是老百姓对新时代新昌档案工作者赋予的名副其实的标签。”县档案局馆长吕永伟说。
立体思维打造“档立方”
在县档案局馆,吕永伟展示了一个红白相间的立方体。这个几何概念,被新昌县档案局馆赋予了别样的含义。2017年以来,县档案局馆创新推出“档立方”工作新模式,即:对历史负责,延伸档案记录的“长度”;为现实服务,拓展档案服务的“宽度”;替未来着想,提升档案事业的“高度”。县档案局馆在这种档案工作立体思维的指导下开展惠民实践,用实际行动纠正了全县百姓和政府机构中存在的“档案人可有可无,档案工作微不足道”的错误认知。
档案是人与社会发展的记录,如何留住这个时代的记忆?如何真正实现档案的价值?这都是县档案局馆一直在思考并践行的问题。“延伸档案记录的长度,就要向时间的两端延长,既要向前追溯,找寻馆藏历史档案的育人意义;也要向后延伸,在现代历史发展的记录中实现为民的目的。”
确定好征集方向后,县档案局馆创新组织架构,在县档案学会中组建了档案保护技术、档案文献编纂、档案征集等8个专委会,吸纳了北京、上海等地的新昌商会秘书长入会,增多档案征集触角,更多与新昌有关的“流浪档案”有了自己的家。
不仅要追溯,更重要的是向未来延伸。近年来,新昌旧城改造工作如火如荼开展,县档案局馆主动担责,组建了《天姥印迹》摄制团队,通过无人机拍摄、口述资料征集等方式,全方位、全景式、全过程收藏新昌记忆。下一步,县档案局馆将在此基础上推出《述说新昌》短视频,为新昌城市记忆贡献档案力量。
随着改革开放40年间信息技术的发展变革,档案工作迎来了新机遇,对档案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在新形势的启发下,县档案局馆有了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未来档案的新高地在信息资源,必须抓好档案信息化工作。”吕永伟说。县档案局馆顺应大数据时代发展需求,将数字档案馆创建、电子文件归档、档案工作便民惠民服务等实行一体化设计、纳入整体框架实施,对档案收、管、用全流程实现数字化管理,用10个月便通过了国家级数字档案馆测评。
惠民政策一手掌握
用水、用电、饮食、出行、殡葬、邮政、健康、养老保障、生活救助、医疗救助、发展扶助……这是新昌县档案局馆惠民政策查阅点中的案卷检索目录,国务院公报类、省政府公报类、县政府公报类、教育发展类、安全生产类、税收政策类、企业发展类等20个类别的信息都能在此“一站式”阅览,细微到“关于开炒年糕店的政策补助文件”都能轻松查阅。
“作为档案人,核心工作是资政为民,要服务中心工作,方便人民群众利用,拓宽服务老百姓、服务政府的宽度”,吕永伟说,“我在乡镇工作时,常遇到老百姓不了解政策、无处了解政策、看不到完整政策信息等问题,来到县档案局馆后,我开始思考并解决这个问题,让群众能够找到、方便找到所需要的政策文件。”
县档案局馆以政府公开信息为依托,用4个月主动收集全县各单位的惠民政策,对全县20个类别90多个小项的政策进行逐一梳理,按照群众生活生产有关事项重新分类,建成全省首家惠民政策查阅点。
为方便群众快速检索到所需信息,县档案局馆在分类和编目过程中,不是按照委(办、局)的单位名称或者文件名称进行标识,而是从老百姓的需求出发,用老百姓的语言进行编目。这样一来,从哪个类别查找,一目了然,极大方便了群众的快速查阅。
县档案局馆不仅设立了“线下”惠民政策查阅点,方便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现场查阅,还同步实现了“线上”微信公众号惠民政策查阅,群众无须到相关政府部门和县档案局馆,就能通过手机查到所需信息,全县所有惠民政策“一手掌握”,实现了“零跑腿”。
事关全域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等,有什么政策?归哪个部门负责?补助资金是多少?补助条件是什么?哪个产业的政策补助力度较大?适合做哪个产业?如今,这些问题都能从县档案局馆这里找到答案。这项惠民举措不仅凸显了政府的政策导向,还为群众就业择业提供了有力参考,将群众关心的事儿真正做到了实处。
馆外信息一站查
“‘远程查档、近端出证’服务已覆盖各乡镇(街道),群众通过身边的便民服务中心就能查档。今年,县档案局馆还在县婚姻登记处设立了查阅点,借助微信公众号和馆室档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了开放式自助查档。”群众想要查什么档案?这些档案在哪里?到底有没有?县档案局馆不仅将该做的事情做好了,还解决了群众常常遇到的“不知道去哪儿、不知道问哪儿”的困扰,帮助政府解决了信息不够对称、信息不够公开的问题。“我们向全县人民承诺,涉及档案的事儿,不管所需档案存放在哪里,都会给一个准确答复。”吕永伟说。
所有涉及群众查找资料的事情,在县档案局馆都能一次问清,减少了被多个部门来回指挥、来回跑腿的问题。只要群众通过电话咨询、微信预约或者来到县档案局馆,把想查的资料告诉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就会及时与相关委(办、局)联系,请对方确认群众所需的档案应该去哪个部门查、这个部门到底有没有所需要的档案,然后将询问结果告知查档人,真正做到了“最多跑一次”。
为了达到这个效果,县档案局馆积极与各个民生部门的领导、分管领导沟通,面对面达成协议,并建立服务网,通过馆室一体化平台、电话等多种途径建立定点联系。“现在,这项工作主要通过人工后台服务,今后我们要努力实现数据共享,切实提高查询效率,真正做到‘一网打尽’。”
用家的温暖激发创业热情
近年来,县档案局馆上下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举打赢几场硬仗,打出了新昌兰台铁军的精气神。“凭着什么?速度和激情来自哪里?来自于县档案局馆的科学管理,来自于‘新昌档案’这个温馨的家,来自于激励考核制度,来自于把工作当成事业干的信念。”吕永伟介绍道。
母婴室、健身房、淋浴室,虽然面积不大,但足以支撑起年轻妈妈干事创业的信心与动力。“我们不把档案当成工作,而是当成事业来干,当成自己家里的事儿”“我们这里很有家的氛围,领导用家的理念来经营档案事业,用硬件条件为我们营造了家的感觉”“有了人文关怀,大家的干劲儿更足了,凝聚力更强了,人才队伍这个引擎大大助力了全县档案事业开辟新局面,延伸了‘档立方’的高度”……大家纷纷有感而发。
为增强凝聚力,县档案局馆在工会活动中鼓励干部职工带家属共同参与,让干部职工的丈夫、妻子、父母能够了解档案工作者每天在做什么,推进和谐家庭建设。
为培养年轻干部,激励年轻人不断进取,县档案局馆通过竞聘上岗等方式,提升年轻干部的参与度、执行力和精神面貌,将群团工作交给年轻人去做。
40年,几代人的青春从指间悄悄溜走;40年之一朝一夕,只为编织锦绣兰台。群众工作无小事,只要涉及百姓的就是大事,新昌县档案局馆以做为群众提供信息服务的贴心人的服务精神、创业精神,不仅为群众打造了“档立方”,还成了全县的“文化立方”“文明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