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关怀版
    杭州档案
    浙江档案
    服务网
    长三角
    查档平台
    全国查档利用
    服务平台
    • 首页
    • 政务信息
      • 组织机构
      • 工作动态
      • 业界动态
      • 公告公示
      • 党旗映兰台
      • 理论学习
      • 表格下载
    • 网上办事
    • 查阅大厅
      • 查档指南
      • 馆藏指南
      • 档案专题
    • 档案业务
      • 法规标准
      • 档案科技
    • 档案文化
      • 网上展厅
      • 编研书籍
      • 城市记忆
      • 历史上的今天
政务信息
  • 组织机构
  • 工作动态
  • 业界动态
  • 公告公示
  • 党旗映兰台
  • 理论学习
  • 表格下载
  • 业界动态首页 - 政务信息 - 业界动态

    废墟下,北川档案破土重生

    发布时间:2012-05-11
  •   在“5·12”汶川大地震4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记者专程赶赴四川,走访了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档案局馆,详细了解了这里档案灾后重建工作的开展情况。

      在北川县档案局馆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记者驱车奔赴北川新县城。一路上,山花遍野、绿山环抱,春日里的天府美景始终相伴。“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生活”……要不是看到沿途街道旁、广场上的这些横幅标语,记者很难把眼前的景象和4年前这片土地曾遭地震重创的事实联系在一起。车子从新县城穿过,映入记者眼帘的是这里干净宽敞的街道、优美清新的街心花园、特色鲜明的商业街和一排排富有浓郁羌族特色设计的居民楼。途经巴拿恰(羌族商业一条街,羌语意为市场),各种充满浓郁羌族风情的用品、饰品琳琅满目;独具民族特色的各种美食,让人垂涎欲滴。整个巴拿恰游人如织,热闹欢腾。记者惊喜地发现,4年过去了,灾区人民的眉头逐渐舒展,街上行人的脸上都挂着笑容。

      据一名陪同的工作人员介绍,“5·12”汶川大地震几乎将北川老县城夷为平地,由山东省对口援建的北川新县城2011年2月正式投入使用。新县城距离老县城23公里,这里依山傍水,自然条件优越。新县城所在地取名永昌镇。名字取相邻的永安、安昌两镇首尾一字,寓意着北川新县城永远繁荣昌盛。

      在北川县档案馆新馆施工工地旁的一座小楼里,记者见到了北川县档案局馆长苏义德,这里是目前档案局馆临时办公的地方。透过窗户向外望去,对面的一座拥有羌族风格设计的土黄色建筑便是北川县档案馆新馆。据苏义德介绍,北川县档案馆新馆重建项目被列入四川省灾后重建专项规划,于2010年10月破土动工,新馆位于新县城31号街坊内,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总投资1450万元,新馆重建按照“四位一体”功能进行规划设计,设有档案安全保管基地、利用档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公开现行文件集中向社会提供利用中心和档案信息服务中心,包括办公楼、全功能档案室、数字化档案馆等,目前新馆已经完成主体和装修工程建设任务,正在进行附属设施建设和设备采购工作,预计今年6月开馆投入使用。届时,曾经在“5·12”大地震中遭受损害并经抢救与修复重获新生的北川档案将“荣归故里”。苏义德告诉记者:“当年里氏8.0级特大地震突如其来,让我们这个位于绵阳市的北川羌族自治县遭到了重创,5月12日当天上午我们还接待了90多人来查档,没想到下午就地震了。地震后的景象让我至今难忘,顷刻之间,北川县城变成了一片废墟,包括档案局馆在内的县委机关大楼整体垮塌,并被滑坡泥石掩埋,档案全部被埋在了废墟下,我们档案局馆的工作人员家属也有伤亡。”可以听出,苏义德对于当年发生的地震还记忆犹新。在被问及北川档案抢救工作时,苏义德告诉记者:“当年在省、市、县有关部门人员和500余名部队官兵的努力下,分3次抢救出北川档案5万多卷,后转运至绵阳市档案馆临时存放。

      后来,成立了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档案部门三级联合的北川档案抢救领导小组,并从全国抽调多名专家,组成了档案抢救专家组,受损档案也随后被分批转运至位于雅安市的四川省档案学校进行保护和修复。在所有参与北川档案抢救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目前北川档案的抢救和修复工作已基本完成,整理修复的档案有4万余卷,可以说原馆藏档案约90%获得“新生”,而且已经抢救修复的档案基本完成了数字化,这些档案在灾后恢复重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要说这几年的工作还是挺辛苦的,但都过去了,现在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作为档案人我们尽心尽力了,作为羌族子孙,我们确实也该为后人留点啥。”苏义德向记者表示,这几年参与档案抢救修复的工作人员天天加班加点抢救修复北川档案,每天大都是干到22点才下班,休息日还要加班。目前北川县档案局馆共有工作人员11人,还有两人在四川档案学校里坚守。大家都清楚地意识到,留住北川档案对北川重建和延续羌族历史文化将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作为档案人应尽的责任。面对还在内部装修的北川县档案馆新馆,苏义德说:“那次地震让我获得了许多对人生的感悟,作为档案工作者,我十分感谢4年来曾经帮助过北川档案抢救修复和新馆建设的人们,地震后的北川档案在外‘流浪’4年多,如今终于快要安全回家了。”

      4年过去了,北川从山崩地裂到重整河山,北川人从绝望无助到充满希望,北川档案从受灾被埋到破土重生,这一切崭新的景象让记者对这片焕发勃勃生机的土地满怀信心。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2年5月11日 总第2304期 第一版


    【关闭】
    分享到:
    上一篇:韩国国家记录院网站一览
    下一篇:“广州记忆”数字文献资源库建设正式启动
    相关阅读:
    > 北川县档案馆抢救挖掘工作结束 石泉县志未找到
    > 北川受损档案正在修复
    > 信息网络环境下档案管理问题谈
    > 阿坝州档案局组织人员深入重灾区抢救档案
                       
    关于我们
    杭州市档案馆已成为杭州市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中心、政府信息查阅中心、电子文件中心“五位一体”综合性档案馆。
    联系我们
  • 地址:杭州市西湖区转塘街道创意支路6号
  • 查档电话:0571-85359049
  • 技术电话:0571-89580170
  • 前台电话:0571-89580199
  • 邮箱:daj@hz.gov.cn
  • 快速链接
  • 浙江政务服务网
  • 杭州教育网
  • 公众参与
  • 档案咨询>>
  • 杭州市档案馆主办 备案证编号:浙ICP备11034494号-1 技术支持:上海中信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浙公网安备 330103020006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