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莅汉五日 曾设想定都武汉
孙中山莅汉五日 曾设想定都武汉
文章作者:王 平 来源:《中国档案报》 添加时间:2011-10-14 点击:491
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为了顾全大局,适应南北统一的政治形势,情愿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遂于1912年4月1日让位于袁世凯。7天后,孙中山接受了驻武昌副总统兼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连续电请,乃以同盟会总理身份,偕夫人宋庆龄,子女孙科、孙媛、孙琬,还有宋子文、胡汉民、汪兆铭、景耀月、程明超等20余人,于4月9日至13日亲临武汉视察,为这座辛亥革命首义之城留下了历史足迹。
按照胡汉民的解释,孙中山先生莅临武汉一是调查战绩,凭吊烈士忠魂;二是痛伤瓦砾,督促恢复建设;三是哀念流离,抚慰战争疮痍。孙中山在武汉进一步宣讲了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也表达了他对建设大武汉的战略定位。
4月10日,孙中山在湖北军政界代表欢迎大会上发表演讲,他说:“辛亥革命是国民的革命,是为国民多数造幸福,而非为少数军人和官吏谋权利。”在解释外界对他礼让大总统之职引为“功成身退”之说时,他说:“仆之解职,有两原因:一在速享国民的自由,一在尽瘁社会上事业。吾国种族革命、政治革命俱已成功,惟社会革命尚未着手……仆此次解职,即愿为一人民事业之发起人。”同日,在武昌13团体联合欢迎大会上,孙中山再次提到“社会革命是当务之急”,并认为欧美各国只注重政治改革而忽视社会问题,因而造成目前社会矛盾丛生,人民痛苦,都是因为“资本家者无良心者也”,而“今吾国之革命乃为国利民福革命,拥护国利民福者,实社会主义”。孙中山在武汉演讲中多次提到的社会问题,实际上也就是他所提出“三民主义”中的“民生”问题,在认为民族(种族)、民权(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国利民福”的民生问题,而作为一位中华民国的国民可以“完全的自由”与人民一起共同建设国家,使人人有第一等国民思想,“惟既有第一等国民思想造成民国,更须以热心毅力,再将此民国造成世界上第一等民国”。
辛亥革命前后,为推翻清朝统治,全国各类革命团体风起云涌,最后对于武昌首义演变为全国性革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孙中山充分肯定了这些组织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但民国建立后,孙中山认为这种局面可能会影响社会的统一和进步。4月11日,孙中山在视察守汉阳兵工厂后,转赴汉口,在熙泰昌茶栈(广东会馆),又向汉口各界代表发表演说。他认为:“武汉首义,阳夏鏖兵,诸君子惨淡经营,既已推翻满清,达平时种族、政治均待革命之目的。今团体发达,种种自由,固属莫大之幸事。惟初当建设,尤赖维持。其真理约分二宗,首曰政治,次即言论。言论者,发自团体,以补助政治者也。然团体太多,则势分而力弱;党派众而意见纷歧。彼不从事大团而多小团,殊非补助政治之正轨。如宁如沪,迭滋纠葛,故鲜能出其真实血忱,为民国谋公共利益。窃谓宜成一极大之民党,始足为政府之监督。文等当提倡革命,即已拟分三级:一即种族,业为过去;一则政治,确属现在;三乃社会,尚宜俟诸将来……未来刻以建设在急,政治不乏障碍;而各团已复纷纠,安能实行补助政治之不逮?诚恐似此,即社会中亦将有不良之恶果……惟其如此,故社会尚为未来之一大问题。嗣此总以化小为大、集众于一为监督政府之至当机关。”这些观点充分反映了孙中山先生对建立统一的民国政党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在他的努力下,在同年8月25日中国国民党在北京正式成立。
早在1887年,孙中山在与其政治顾问宫崎滔天的一次谈话中明确提出:“仆常持一都四京(五大镇)之说:武汉(都),西京(重庆),东京(江宁),南京(广州),北京(顺天)。”这里的“一都”就是武汉。孙中山首选武汉为定都之城,应该是基于地理与历史等方面的综合考虑。在中国版图上,武汉是军事、经济、人文地理的中心,是真正的“国之中”“天下之中”。在武昌首义成功时,中山先生惊叹:“武汉一呼,四方响应。”简单八个字,道出了武汉扼控四方的重要战略地位。4月12日,孙中山在同盟会鄂支部欢迎大会上,再次重申了他对定都武昌的决心:“而于存亡利害有最急最切之关系者,则尤在首都问题……民国存亡利害之关系,信于是首当讲求。据目前研究此种问题者,或主设燕京,或主设江宁,或又欲迁设武昌……凡都城,有外人之兵者,其国必灭。南望安南,法则主人;东瞰高丽,日为外府。前鉴匪遥,后车宜戒。彼都既外兵云屯,耽耽虎视;沽津炮台既撤,永难添筑。我以初立之民国。而新缔之政府,竟孤注乎?外无藩蓠、内多荆棘之地,一旦巢覆,奚存守卵?欲求巩固安全之策,诚非改设南方不可。而就南方以论,又无如有江宁、武昌之争执……武昌僻居腹地,江宁尤邻偏枯,新耳目而蕲灵通,诚宜都辐辏殷繁之上海。岂知堂奥不深,徒有门户;街衢相接,奚恃关键?上海孤峙海隅,环伺租界,屏障而资航线,尾闾而建屋瓴,均势理之所未堪信者……窃溯吴淞而上,镇、燕、宁、皖,叠锁重关,居中驭外,终当日武昌为天府。至于人心之巩固,俗尚之劲悍,即首义一节论,已足觇众志之成城。刻惟局势紧迫,不得不权行迁就焉耳。”这大概是孙中山先生对2月15日参议院就南北定都之争后有关首都问题最详尽的一次表述,对于最终选择南京也只能算是迫于局势,而不得不暂时迁就罢了。至于对大武汉建设的战略定位,则在其后完成的《建国方略》中有详尽描述。4月13日,孙中山先生一行离开武汉顺江而下经上海南赴广东,继续他的下一站革命旅程。(本文资料来源于湖北省档案馆)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1年10月14日 总第2217期 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