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难事到档案馆查档案去”
如今,在安徽省天长市,老百姓遇到难事,经常讲的一句话就是“有难事到档案馆查档案去”。
董志,家住天长市区石梁路二号。由于拿不出自家建房的合法手续,董志一家一直麻烦不断。后来,到市档案馆查到了当年的建房档案,问题立马得到圆满解决。董志可乐坏了,从此遇到有人有难事,他就出主意说:“甭麻烦,到档案馆查档案去”。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今年1月至7月,来天长市档案馆查档案的群众就有3200多人。
面对越来越多的查档群众,天长市档案馆馆长何永向记者介绍道:“这主要得益于我省开展的档案管理模式改革”。
何永口中的档案管理模式改革,是安徽省在全国率先开展的档案工作的一项重大改革。其最核心的地方,就是将各类专业档案纳入国家综合档案馆统一管理利用范畴,使老百姓用档更方便。
通过改革,天长市的各种专业档案统统归市档案馆管理,老百姓到市档案馆来,就可以查到自己需要的档案,再也不需要东奔西跑、求三求四了。
何永馆长给我们展示了一组数据,对比起来,还真能看出一些变化。天长市档案馆2005年馆藏档案2.5万多卷,基本上是文书档案,现在馆藏档案29万多卷,其中专业档案23万卷,总数翻了11.6倍;2005年利用档案130人次,现在利用档案6450多人次,翻了近50倍;2005年馆藏档案利用率1.2%,现在档案利用率4.1%,翻了近4倍。各种档案到了国家综合档案馆用的人多了,档案利用率也高了。
“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我刚调到档案馆来,一连几个星期没有任何人找”。何永是2007年调进市档案馆的,原来在市委组织部工作,到档案馆当馆长后,想不出到底为什么档案馆如此冷清。
“省里要求开展档案管理模式改革,这真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为我们找到了出路”,何永觉得机不可失。从2007年开始,天长市档案馆抓住改革机遇,痛痛快快地打了一个翻身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档案管理模式改革工作,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出台了“模改”工作方案,召开了“模改”工作启动大会,成立了“模改”工作领导小组,加大了对“模改”工作的经费投入,市财政三年累积投入档案“模改”和信息化建设经费90多万元。档案工作新机制建立起来了,档案“一站式”服务开展起来了,档案设施设备多起来并派上了大用场。“随着档案馆接收档案数量的增加,档案馆由冷变热,群众从查阅档案中得到了实惠,我们档案工作者感到非常自豪和安慰”。
“老百姓说好,我们就要继续做下去”,当记者问到下一步打算时,何永意气风发地说:“省档案局馆要求,对档案管理模式改革要进一步完善提高。如何进一步完善提高?我们对此很费了一番脑筋。经过深入调研,我们给自己的工作确立了明确的目标,那就是天长的档案工作必须与天长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我们在今年6月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全面整合档案资源,把全市的各类档案管起来、用起来。我们打破以前接收档案的框框限制,改10年一接收为5年一接收。通过这些制度,把改革的长效机制建立起来,以后就好办了”。
何永说的10年一接收,是以前档案部门的规定。10年,期限太长了,试想,老百姓对10年前的事情,谁还能有多大的兴趣。何永决定不能再等了,10年改5年,各单位档案形成后5年内必须向档案馆移交。这样一来,档案馆就更忙了,忙于接收档案,忙于接待查档。档案人员上班得小步跑,下班经常有人找。于是,档案人员增加了,群众跑档案馆更勤了,新的档案大楼也开工建设了。
“这都是老百姓带来的”。何永谦虚地说:“老百姓是风向标,等到有一天,老百姓都说‘到档案馆查档案去’,我们的档案工作就从幕后走到台前了”。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0年9月2日 总第2049期 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