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那里的档案馆安全吗?——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专家谈档案馆选址
8月7日,甘肃省舟曲县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悲痛之余,如何为档案馆选址、如何增强档案馆的综合抗灾能力应成为档案人思考的重点。为此,记者对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的专家姜莉进行了采访。
姜莉介绍,为提高档案馆的综合抗灾能力,首先应该引起重视的就是选址问题,因为它是以后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也是安全工作的源头。选址选不好,房子建再漂亮,灾害一来,很难保障档案馆的安全。
姜莉向记者具体介绍,现在,中西部档案馆正在加紧建设,由于中西部地区属于灾害多发区,经济又相对落后,因此更需要从选址上、从源头上抓好档案安全。科学地为档案馆选址是最大限度避免灾害、控制险情的关键。要根据灾害威胁的评估情况科学选择馆址,避开地质条件恶劣的地区或地段:如泥石流、强雷电、滑坡易发的地段,地震烈度为8度或9度的发震断裂带以及受洪水威胁或受地下水位过高影响严重的区域。尽量选择地势较高、排水通畅、空气流通和环境安静的地段;远离易燃易爆物的场所;避免架空高压输电线穿过馆区;建设规划时要充分考虑与周围建筑物的防火间距,建筑周围还要留有较宽阔的绿地,灾害发生时可作为避难场所。同时,选择馆址还要考虑交通便利、公用设施完善、便于档案利用等因素。
记者问到,如果已经将档案馆建在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该如何做好以后的工作呢?姜莉说,以泥石流为例,我国发生泥石流规模较大、频率较高危害严重的地区主要有滇西北、滇东北山区,川西地区,陕南秦岭—大巴山区,西藏喜马拉雅山地,辽东南山地,甘南及白龙江流域等。舟曲县即属于白龙江流域。当整个区域都属于灾害多发区时,档案馆就要从建设上提高自身的综合抗灾能力。对于已经建在易发生地质灾害地区的档案馆,要定期对档案馆建筑安全进行评估或加固工作,保证档案馆的安全承灾能力。档案馆的荷载设计要严格按照《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和《建筑结构荷载规范》规定的标准设防,对于一些重要的档案馆,设防标准应提升到100年为重现期的标准设防。此外,具体地区还应针对具体情况适当提高相应抗灾设计能力,如北方地区档案馆的屋顶荷载设计应适当提高抗冰雪能力,提高库房围护结构防水保温能力;沿海地区档案馆要适当提高建筑抗风防水等抗灾设计要求。在做好硬件设施的基础上,档案馆还要从软件上加以保障,针对各地不同灾种因地制宜制定好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使得面对各种突发情况有章可循,有条不紊,最大限度降低或避免灾害对档案的破坏。
姜莉告诉记者,不少单位建馆时都曾咨询过我们关于档案馆建设技术方面的问题,相反,有关档案馆选址方面的问题却很少有人提出。各单位在进行档案馆建设之前很有必要了解有关档案馆选址的要求和安全问题。档案馆址选得好,就如同在档案安全源头上有了保障,即使灾害来临,也能最大限度将损失降到最低;同时有利的馆址环境也会为受灾档案的抢救赢得时间,保障档案安全工作的开展。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0年8月19日 总第2043期 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