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中医古籍 造福社会民生——访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馆长崔蒙
“我们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全国中医行业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古籍修复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馆长崔蒙向记者介绍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类古籍约有10万种,而我馆半个世纪以来开展的3次中医古籍资源调查表明,中医古籍约占1万余种。目前,图书馆馆藏中医古籍6000余种,占全国中医古籍的半数以上,其中,孤本就占了近三分之二。馆藏古籍中,不乏稀世珍品。而且,还有不少珍贵的木活字本、刻书底稿、彩绘本、稿本、抄本(包括许多历史上著名中医学家的手稿)等。这些丰富的中医古籍资源,在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振兴中医药事业、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发挥了重大作用。”
据崔蒙馆长介绍,目前,大多数中医古籍保存在国内省级以上综合图书馆、中医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图书馆中,国内地、市、县一级图书馆的收藏情况目前未有统计,还有相当一部分散落于民间,特别是名医手稿、医案、家谱等。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历来非常重视古籍的保护和抢救工作。在中医古籍资源普查的基础上,一方面,对已经或濒临损毁的中医古籍进行修复和复原;另一方面,通过研究和出版,使珍稀孤善本中医古籍得以再生和传播。经过图书馆几十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争取,培养出了技术过硬的专职古籍修复人员,改善了古籍藏书环境和保护措施,在全国中医行业中起到了示范作用。”谈到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的古籍保护情况,崔蒙馆长露出欣慰的表情。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是从原生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两个方面开展的,至今已修复5000多册中医古籍,目前已将640种中医古籍制作成缩微胶片,将600多种古籍制作成数码光盘。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对分散收藏于全国各地图书馆的孤本医书进行了重点调研,出版了《中医古籍孤本大全》系列丛书。目前已出版了130多种,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今后,此项工作还将继续下去,崔蒙希望社会热心人士能关注这项事业。
崔蒙说,图书馆积极通过一些课题和项目申请国家专项基金,促进中医古籍的保护和开发利用。2002年,图书馆承担了科技部基础研究专项基金课题“1100种中医药珍籍秘典的整理抢救”;2004年,承担了科技部基础研究专项基金项目“中医药珍贵典籍的保护技术及相关问题研究”;2006年,承担了科技部基础研究专项基金项目“中医药古籍保护技术体系研究与利用”;2009年,承担了科技部基础研究专项基金项目“中医药古籍与方志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最近,图书馆正在进行中医古籍数据库的后控检索研究。
谈到今后中医古籍的保护和利用,崔蒙说,一是要加快古籍数字化的进程,这不仅保护了古籍原件,而且也为深度利用古籍打下了基础;二是要对市级、县级进行中医古籍资源调查,并对流失到国外的中医古籍进行调查;三是要继续办好古籍保护与修复培训班,培养更多的古籍专业人才,保证中医古籍保护工作后继有人。
最后,崔蒙馆长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档案局的大力支持下,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已经入选《世界记忆工程亚太地区名录》,明年,还要争取将这两本古籍推荐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项工作对中医药古籍的保护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0年7月23日 总第2032期 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