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0载春秋沧桑 60年隔岸乡愁——中国山水画第一神品《富春山居图》背后的故事
《富春山居图》(局部)
今年两会期间,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联合报》记者提问的时候,说:“在元朝有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完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馆,一半放在台湾故宫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总理的讲话。充满了对两岸“血浓于水”同胞情谊的深情寄托。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著名书画家黄公望脍炙人口的一幅名作,世传乃黄公望画作之冠,为中国古代十大名画之一,画中之兰亭,中国山水画第一神品。在它的背后,充满了一串串扣动人心的故事。
晚年有成 后世流芳
黄公望(1269年-1354年),祖籍江苏常熟,本名陆坚。幼年被永嘉(今浙江温州)一位叫黄乐的老翁收为义子。黄乐很喜爱陆坚,初见他时曾言:“黄公望子久已。”所以,陆坚改名黄公望,字子久。
黄公望曾在元大都做过书吏,因上司贪污,他受连累被抓进大牢。出狱后,黄公望改号“大痴”,从此信奉全真教,云游四方,以诗画自娱;曾在上海松江以教授三教学说为业,后来在圣井蓬莱庵为道士;研究过“九流之学”,且通音律。
年过五旬,黄公望游历富阳,被富春江沿岸一带的美丽山水风光所吸引,遂结庐隐居富春江畔庙山坞(今富阳东郊黄公望森林公园内),并师法五代宋初的董源、巨然一派,潜心学习山水画,为明清画人大力推崇,成为“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之首,开启了元明清文人山水画的路子。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79岁高龄时开始创作的。一次他从松江归富春山居,偕好友无用禅师同行,应无用禅师之求,黄公望就在他的山居南楼援笔作此长卷。但他经常云游在外,而画卷留在山中,只得“逐旋填札”,经过三四年之后才题款,但最后何时完成,不得而知。清王原祁在《麓台题画稿》中说是经营七年而成,黄公望自动笔至去世恰恰是七年,堪称呕心沥血之作。
《富春山居图》用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滋华”的境界。据史料记载,明代收藏家、大画家董其昌在看到这幅画时,竟觉得“心脾俱畅”,“展之得三丈许,应接不暇”。
《富春山居图》完成后不久,黄公望就离开人世。据黄公望在该画上的题款称,他把此图送给了好友——无用禅师。我们因此可知,《富春山居图》的第一位藏主即是无用禅师,从此这幅画作开始了它在人间600多年的坎坷历程。
历经沧桑 云水相望
明成化年间,《富春山居图》传到画坛大家沈周手里。因当时画上没有名人题跋,沈周便把画交给一位朋友题跋,结果被朋友的儿子偷卖。后来,辗转流离的《富春山居图》被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收藏。董其昌晚年又将其卖给了收藏家吴洪裕的爷爷吴正志。
清顺治年间,吴洪裕继承了《富春山居图》。出于喜爱,吴洪裕临死前想仿效唐太宗把《兰亭序》带到来生的做法,嘱咐家人烧掉此画,幸被吴洪裕的侄子吴静庵从火中救出,但此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从此,稀世国宝《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较小的一段经吴家子弟吴寄谷重新装裱,因画中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而得名《剩山图》。1669年,《剩山图》被清初大收藏家王廷宾购得,此后辗转于各藏家之手,直到1938年被上海收藏名家吴湖帆用商周青铜器换得这个残卷。1956年,吴湖帆被当时供职于浙江省博物馆的著名书法家沙孟海的诚心感动,同意割爱,从此《剩山图》落户浙江省博物馆,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之一。而保留了《富春山居图》主体内容的另外一大段,便是后来乾隆皇帝得到的《无用师卷》。有意思的是,号称风雅的乾隆皇帝居然不识宝,认定它是赝品,而对另一卷他人临摹的《子明卷》大加赞赏,爱不释手,又是题跋又是钤印。不过,乾隆同时做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决定:花了“二千金”把《无用师卷》留在了宫中,列入“石渠宝笈次等”。这卷真迹借此得以“全壁”。1939年,为避日军战火浩劫,《无用师卷》运离北京故宫,在此后的15年中辗转四川、贵州,抗战胜利后运抵南京。1948年底,被运至台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从此,《无用师卷》与《剩山图》分居台湾、大陆,隔海云水相望数十载。
廿年夙愿 方寸合璧
《富春山居图》承载着太多悲欢离合,也折射着海峡两岸同胞骨肉分离的历史。许多年来,两岸书画家和有心之士多方努力,希望有朝一日真正能“破镜重圆”重新拼合此画。
浙江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牵头力推两岸《富春山居图》合璧,但一路波折,终未成功。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何水法提交了一份提案,倡议让“分居”海峡两岸的《富春山居图》能回归故里,合璧展示。
3月14日,温家宝总理深情寄语《富春山居图》,一句“画是如此,人何以堪”,闻者无不动情。此后,《富春山居图》再次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两岸《富春山居图》合璧展出之路峰回路转。
事实上,作为《富春山居图》原创地的富阳也一直盼促成画卷合璧,早在1999年,富阳就与浙江省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促进会等单位联合举办海峡两岸书画家《富春山居图》卷圆合暨富春江雅集活动。时任省台湾事务管理办公室主任的杨建新说,既然两幅真迹还不能走到一起,那就请两岸著名书画家联手临摹《富春山居图》长卷。这项活动一时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盛事。
今年3月20日,在经过25年的不懈努力后,富阳又争取到了《富阳山居图》特种邮票首发式在富春江畔举行。以整幅画卷为蓝本的《富春山居图》特种邮票使离散数百年的《剩山图》和《无用师卷》通过这种独特的形式在方寸之上进行了“合璧”。
首发式上,来自海峡两岸的九位山水画家,再次在富春江畔挥毫泼墨,共同将《富春山居图》临摹于长卷上,同时还体味古意,根据画笔脉络走势,试补了原图的残缺部分。与此同时,他们再次发出了两岸《富春山居图》真迹合璧展出的邀约。
660载春秋沧桑,60多年隔岸乡愁。目前,富阳正在努力做好相关后续工作,期待《富春山居图》画卷真迹能早日在富春江畔合璧。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0年7月16日 总第2029期 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