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画报》的风格与栏目
1936年2月28日,美术家王卓受国家广告公司之聘创办《玫瑰画报》,书法家卞寿孙题写刊名,社址在天津法租界26号路(今长春道)116号,天津特一区芝罘路义和里维新印字馆承印。总经理屈永升,协理屈露茜,编辑吴秋尘、包经第,摄影记者李尧生。画报至1937年7月停刊,共出刊144期。
提到创刊缘起,画报的发刊词写道:“谁也不能否认图画新闻的价值,是更高于文字新闻,谁也不能否认在画报上一样写出画出人间的疾苦,谁也不能否认要普遍地提倡艺术趣味,要使每个烦恼枯寂的心,得到一些滋润,以调剂生活,画报就是一个利器。谁也不能否认有无聊的画报,便说所有的画报就一定无聊。我们感觉到近年北方画报的消沉,感觉到现在如果有一个好的画报出现,不但不是无聊,而且是一种迫切的需要,所以,我们就决定办了这份画报。”之所以取名“玫瑰”则是因为:“玫瑰是香喷喷、娇滴滴、甜蜜蜜的一种花,可以闻,可以看,可以吃,同时,它也有尖生生的刺,可以扎人。我们愿意变作一棵玫瑰,发出浓香、艳色、美味,使大家感受、欣赏、咀嚼,但是也不免要露出几根短刺,使大家有些应当有的警觉,尝些应当尝的酸楚。玫瑰花可算是一种整个的人生艺术品,玫瑰画报也希望如此。谁不愿走一条‘玫瑰花铺成的大道’?我们这画报,也就可以说正是这条大道指南。”
《玫瑰画报》是纯艺术类刊物,正如特约编辑王小隐开办的专栏《莫谈国事录》一样,基本不涉及政治内容。该刊在全国有较强的号召力,在南京、北平、上海、天津等地的特约撰稿人多达50余人,“或为文坛名宿,或为艺材硕彦”,丁大畏、王小隐、吴秋尘、王泊生、李薰风、汪子美、叶浅予、梁白波、费穆、赵焕亭等均在其列。画报一周两期,初为周一、五出版,后改周二、六出版,8开道林纸,每期四版:头版是当年时髦的名闺玉照和广告;二版社会新闻版,图片7张至9张不等,文字部分报道全国各地的趣闻轶事,如《白玉霜进学堂》、《吴稚晖遇盗记》等,而《一月七产》一文讲述的是一少妇用一个充气的胶皮孩子冒充新生儿,当街生产赚取路人同情骗取钱财,一月内竟“生”了七次!“总而言之,一切都是虚幻,‘世上只有吃饭难’才是一句不折不扣的实话”。另设固定栏目《玫瑰花瓣》,即百字小新闻,如《〈益世报〉》迁址》、《青年会主办父母会》、《青岛山东大学学潮平息》、《北平中法大学花王吕孝恭安心备考》等消息;三版图片部分通常由三幅书画珍品、两幅摄影作品和一幅漫画组成,初期有名画家孙子俊连载连环漫画“万斤油”,王小隐撰写的连载杂文《莫谈国事录》和专写男女恋爱、婚姻问题的常设栏目《玫瑰露》是文字部分的精华,从第三期始开设由著名影评人刘一行主编的《电影周刊》,此后又先后增设《美术》、《戏剧》两个专栏,三个专刊每期交替出版;四版长期连载李薰风的长篇小说《玫瑰仙子》和广告。画报还有一些临时性专版,如1936年4月《北洋画报》创办人因病去世,第18期特开设了“画报先进冯武越先生纪念专页”;1937年新年,开办“新年专刊”,以图文的形式向读者介绍了画报全体人员、社址、内部设施等。
1936年3月30日的第10期,报道了低音歌王夏里亚平来津并在耀华中学演出的消息:“低音歌王夏里亚平到津消息早已甚嚣尘上,一再改期,姗姗其来。爱好音乐者洗耳恭候,殆历一月,此千呼万唤之艺人,于27日果莅止沽上矣。夏无须,发如雪,而精神矍铄,不类其年,蓝衣、金领,手上指环累累,光芒四射,雅洁修整,与一般所谓艺术家之风度不同,其言蔼然,一长者也。夏氏语人曰:‘余此次北来,在求认识真正之中国,上海为一欧化都市,不足以为代表,故决计北来,观光故都。并小游北方农村,盖予最喜与乡农且乐人与田园,本有不可解之关系,故乐就之。余青年时代,固亦一农家子也。余相仿中国农村,必有可歌诵者在。’然则夏固又一有心人矣。今后两晚夏即将献歌于耀华,当花香鸟语之初春,听老翁铁喉低转,吾知当必有色然以喜者。”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0年6月10日 总第2013期 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