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记录还原历史真相 ——从影片《建国大业》的细节说起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为庆祝这一伟大节日,中影集团拍摄了电影《建国大业》,该影片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全景式描绘了共和国领袖和众多政坛名人的群像。比电影更好看的,永远是真实的历史。影片所表现的内容,有的遵照史实,原样重现,有的则进行了艺术加工。下面就让我们以影片中的三个情节为例,与档案进行比照,共同追寻那令人魂牵梦萦的真实历史瞬间。
情节再现:敌特潜伏,毛泽东城南庄遭遇空袭。毛泽东离开延安后,辗转来到了河北城南庄。国民党特务刘从文发出了“大鱼在城南庄,村北近山两棵杏树之间平房内”的电报,引来国民党飞机轰炸,炸弹直接命中了毛泽东的住处,幸好聂荣臻、李银桥等人的及时保护,毛泽东躲过一劫。
档案链接:轰炸事件发生后,聂荣臻判定军区机关内部有奸细,并开始派人审查侦讯,但是一直没有结果。1948年11月,大同、保定解放,在整理收缴的敌人档案中,发现了刘从文的真实身份,城南庄遭袭事件终于真相大白。原来,当时任司令部管理处设在阜平县王快镇的大丰烟厂经理的孟宪德已经被保定的国民党特务机关收买,孟还发展了能够随便出入军区司令部的一个虽小却重要的角色——小伙房司务长刘从文成为特务。刘从文得知毛泽东城南庄的具体住处后,利用孟宪德处的电台向敌特密报,引来了针对毛泽东的此次精确定位轰炸。《聂荣臻传》里对此事有详细记载,关于此案件的全宗档案现存北京军区。
情节再现:毛泽东邀请宋庆龄北上共议建国大事。新政协召开在即,各界代表齐聚北京,而宋庆龄还远在上海没有到来。毛泽东认为这是“天缺一角”,朱德提议由邓颖超去上海邀请宋庆龄,毛泽东表示同意,周恩来表示“事不宜迟”。于是邓颖超立即前往上海,向宋庆龄表达中共及各界的期望,宋庆龄最终同意动身北上。
档案链接:邓颖超和宋庆龄一直感情深厚,关系密切,两人在上海的谈话没有留下档案记录。邓颖超当时带了毛泽东写给宋庆龄的亲笔信,现在,这封信完整地保存在中央档案馆。信的全文如下:
庆龄先生:
重庆违教,忽近四年。仰望之诚,与日俱积。兹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候,专诚欢迎先生北上。敬希命驾莅平,以便就近请教,至祈勿却为盼!专此。敬颂
大安!
毛泽东
这封信已收入《毛泽东文集》。另外,当时邓颖超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非电影里注明的中共中央委员。
情节再现:参加新政协的各界代表商议制定新中国的国旗、国歌。场景之一:新政协筹委会商议新中国的国旗,大部分人支持选左上角有一颗星,中间为一条黄色横线代表黄河的复字第一号图“星杠旗”,只有田汉等寥寥几人认为由上海一名普通职工设计的复字三十二号“五星旗”更高出一筹。场景之二:徐悲鸿提议以《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大家讨论时认为曲子合适,但对歌词有不同意见,赞成改者和不改者均有,最后确定不改。
档案链接:1949年9月23日,新政协全体代表分成11个小组进行讨论,经统计,支持“星杠旗”者最多,有185人,支持“五星旗”的只有15人。9月25日晚,毛泽东、周恩来在中南海丰泽园主持座谈会,邀请马叙伦等负责制定国旗国徽国歌的筹委会第六小组成员参加。毛泽东认为“五星旗”图案表现了革命人民的大团结,他说:“现在要大团结,将来也要大团结。因此,现在也好,将来也好,又是团结又是革命”。大家纷纷表示赞同毛泽东的分析,热烈鼓掌表示赞同选择“五星旗”。这次会议还讨论了国歌,第六小组的组长马叙伦提议是否可以用《义勇军进行曲》暂代国歌,郭沫若、田汉等人表示同意,但认为需要修改歌词,张奚若、梁思成、徐悲鸿、黄炎培则认为不需要修改就可以暂代国歌。周恩来说:“要么就用旧的歌词,这样才能鼓动情感,修改后唱起来就不会有那种情感”。经讨论,最后大家赞成用《义勇军进行曲》暂代国歌。
2009年9月,中央档案馆编辑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歌国徽档案》一书,将馆藏160余件涉及国旗、国歌、国徽的档案向社会公开。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0年2月12日 总第1965期 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