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档案记录和服务发展的探索
积累实践经验,制定工作规范
2003年年底,国家档案局向全国推广深圳档案局开展重大活动档案采集的经验;2004年年初,成都市委市政府领导及时对市档案局开展“双重采集”的请示作了批复,并于当年2月13日以党政“两办”名义发出第一个关于在全市加强“双重采集”的通知。自此,成都市重要会议、重大活动通知上大多标明了“请市档案局派员到场采集”。
针对出现的诸如重要程度界定、整理移交、多个部门相互协调等问题,2005年,成都市档案局总结一年多的实践,参考借鉴深圳、上海、浙江等省市经验,起草了“双重采集”实施细则;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徐季桢同志和市政府副市长赵小维同志非常重视,多次听取专题汇报,召开市级重点部门协调会;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有关同志与市档案局负责人和工作人员通力配合,于
根据《通知》精神,“双重采集”纳入市级部门2006年专项目标管理。同年12月,成都市档案局联合市委目督办、市政府目督办对市级重点部门进行了专项目标考核,有力地促进了工作的顺利推进。
2007年5月,成都市档案局根据三年多的实践,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四川省〈档案法〉实施办法》的要求,颁布了成都市“双重采集”管理规范,更好地保证了工作的规范推进。
用档案记录现实和服务发展
通过加强“双重采集”工作,市级部门、企事业单位进一步强化了资源建设意识,取得了一些成效,主要是:
立档单位加强“双重采集”,既从源头上完善档案信息来源,又从协作上优化内部管理,切实提高工作效率
在一些立档单位内部,档案人员常常处于被动收集、整理,类似于保管员的身份。虽然大多制定了档案工作规范,确定了归档和不归档的范围,但由于重活动安排、重新闻通报,轻资料汇总、轻档案保存;若再加上档案人员责任心不强,监督不到位,常常是活动前台轰轰烈烈、人员充足,归档工作冷冷清清、资料欠缺。
开展“双重采集”工作,可以加强活动承办处室与档案处室之间的协调配合,既有利于各类档案资料的有序管理,又有利于提高工作的整体效率。
开展了两年多的“双重采集”,成都市政协办公厅秘书处副处长董成深有感触:“为筹备2007年3月底召开的成都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需要制作反映政协各项工作和成都发展的演示文稿。如果在以前,常常为了找寻合适的照片、视频资料,多次跑宣传、新闻单位,既费时费力,有时还不一定能够圆满完成。幸好从2005年开始,在政协领导亲自关心和支持下,在市档案局的指导下,抓好了‘双重采集’工作,厅内得以保留大量珍贵的照片和声像材料,高效率地完成了制作任务。”
非立档单位加强“双重采集”,使有可能散失的重要信息资料及时进馆,一方面丰富馆藏,更重要的是珍藏宝贵的历史信息
重大活动的牵头、承办部门有的属于非立档单位,拿成都的实际情况来说,成都日报社、成都人民广播电台是市属二级单位,不是立档单位;再如,承担了地铁建设、天府广场改建等重大项目的成都地铁有限公司,由于也非立档单位,档案资料一般不移交进馆。
根据《通知》精神,重大活动结束2个月后,成都市档案局可以向主要的新闻单位、承办责任单位催交有关档案资料。
三年多来,市档案局共向有关部门发出60多份催交通知,收集整理典型的重大活动档案资料有: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温家宝等来蓉视察,法国总统希拉克访问成都,中国国民党连战主席来蓉考察,第二届中法市长圆桌会议,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论坛,国际大力士挑战赛,德国、韩国驻成都领事馆开馆,第六届全国花博会,同心同德共建和谐社会·成都论坛等,及时、系统地保存管理了大量珍贵的档案资料。
综合档案馆加强“双重采集”,真正实现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惠民便民、服务大众”
第一,直接派员深入到“双重采集”前沿,做好主动服务和超前服务。2006年9月底,为落实
直接采集,既能全面认识重大活动档案资料形成规律,在制定相关规范标准时,做到有的放矢;又能及时指导、督促牵头部门做好归档、整理工作。从长远来看,提前把好日后进馆的档案质量,为服务大局、服务大众奠定良好的档案信息基础。
第二,充分发挥统筹协调、整合资源的作用,与活动牵头部门、新闻单位分工协作,达到信息共享、节约成本的目的。根据《通知》精神,成都市档案局可以在活动举办前,与牵头部门、新闻单位协调,制作工作方案,确定工作职责;在活动举办时,分工协作;在活动结束后,及时整合相关信息。
2007年3月底~4月初,成都市先后召开了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市人大十四届五次会议和成都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三会”的胜利召开,对于成都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会”召开前,市档案局主动与牵头部门市委办公厅、市人大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和专题报道小组取得联系,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进一步落实了采集、移交职责,确保了相关档案资料的有效管理。
第三,加强培训指导,强化目标考核,以科学的工作机制创造高效的工作效率。根据国家、省市相关档案法律、法规,成都市档案局制定了“双重采集”工作标准,对不同载体的重大活动档案资料的采集、整理、移交进行了规范;加强与重点部门的信息沟通,利用多种途径掌握重大活动举办情况,完善和落实催交、接收制度;按照实际情况,不定期地以培训班、座谈会、上门指导等方式加强标准的执行;另外,采用专项目标考核、规范化管理等手段,保证“双重采集”工作的顺利推进。
第四,积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工作查考、专题展览、公众查询等服好务。近年来,综合档案馆的公共服务地位越来越彰显,广大利用者对馆藏资源的社会服务功能越来越看重。档案信息不只是为了领导作决策服务,更多的是让普通公众在获知信息的同时,了解政府相关政策,化解一些因信息不畅可能引发的矛盾冲突。开发档案资料信息,服务社会,是开展“双重采集”的目的之一。
2003年以来,成都市委市政府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成都经验”,昔日贫瘠的锦江区三圣乡红砂村为什么会成了花香满园、成都市民争相前往休闲的“美丽后花园”?双流县为什么早在2004年就出现了“非转农”的现象?位于成都远郊的蒲江县以前经济欠发达、为什么会通过“土地整理”吸引上亿元的澳洲猕猴桃项目落户?一串串问号在成都市档案局与市农委、市城乡一体化“推进办”联合举办的《一体城乡》档案资料展中得到了答案。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档案展览使用了大批“双重采集”的照片、文字资料,市民们看了图文并茂的展览,深切地感受到了成都市委市政府前瞻性的战略意识,体会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丰硕成果。
以“双重采集”为契机,继续加强档案资源建设
三年多来,成都“双重采集”整理保管了400多次重大活动相关的3000多件文字材料、10000多张照片、1000多分钟声像、70多件实物材料,真实有效地反映了成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蓬勃发展,为服务现实、把握现在、预见未来奠定了丰富的信息基础。
作为档案资源建设的重要部分之一,“双重采集”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稳步推进的工作。必须进一步增强对历史负责的责任感,进一步树立做好“双重采集”的责任意识,努力做到“新账不欠、老账渐补”。档案工作在实现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中,特别要把与档案部门相关的任务落到实处,充分展示丰富、珍贵的档案资源在实现文化强省跨越中的独特功能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