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兰台升华 ——记漯河市郾城区史志档案局党支部书记、局长张树勋
图为张树勋埋头案前,专注工作。
他没有很高的职位,却有着执著的追求;他没有惊人的传奇,却有着感人的故事。他就是河南漯河市郾城区史志档案局党支部书记、局长张树勋,一个长期与肝癌抗争的人。2003年以来,张树勋连年被评为先进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档案学会先进工作者、河南省先进档案工作者。他带领的团队——郾城史志档案局也多次被省、市评为先进集体,2009年12月郾城区档案馆晋升为国家一级档案馆,郾城区史志档案局荣立集体三等功,张树勋荣立个人二等功。
有一种精神叫敬业
2003年2月底,张树勋同志调入史志档案局任局长。上任伊始,档案局面临着人员少、资金缺、硬件差的现状,他坚信,工作没有好和赖,单位没有贵和贱,关键是干!经过认真思考,反复酝酿,形成了“抓重点、破难点、出亮点”的工作思路,提出了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的“两耐精神”,要求大家要具有喜欢热爱这个职业的基础、逐步学会工作的本分、争取干好工作的水平。
张树勋上任的第一次大考是档案馆升级,目标是由省三级标兵档案馆晋升省一级标兵档案馆。班子会上他立下了争创省一级标兵档案馆的军令状。从此,张树勋就放弃了星期天和节假日,过起了“以局为家”的日子。就在张树勋带领同志们向省一级标兵档案馆发起冲锋的时候,厄运降临了。他患上了肝癌,必须立即进行手术。肝癌意味着什么他心里很清楚,可他怎么能在这个时候躺在床上养病呢?就在所有人都认为晋升省一级标兵档案馆的目标就要泡汤的时候,做完手术身体还未完全恢复的张树勋又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妻子坚决不同意他去单位上班,他笑着对妻子说:“争创工作已经进入攻坚阶段,这时候我怎么能踏实在家养病呢?”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史志档案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短短6个月时间,从硬件到软件都达到了晋升省一级标兵档案馆的标准。2003年11月,郾城区档案馆顺利通过省一级标兵档案馆评审验收。
为了有效加强档案馆的业务建设,全面提高档案馆整体工作水平,积极改善档案馆服务功能,继2007年晋升为省一级档案馆后,2009年元月,张树勋提出了争创全国一级档案馆的目标。对于县区来说,这在全省还是第一家。正当他雄心勃勃备战时,病魔又向他袭来,经诊断他的另一叶肝也被癌细胞侵袭了。在家人的“威逼”下,不得已他才同意再次手术。临走那天,他仍不放心工作,对负责这项工作的同志说:“我做完手术就回来,家里的事情就托付你们了。”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送行的同志们听了他的嘱托,都感到鼻子酸酸的。在张树勋赴上海治病的日子里,他的敬业精神激励着大家,同志们加班加点,尽心尽力,严格按照国家级综合档案馆测评细则,做好了各项应检的准备工作,并顺利通过了省档案局的预验。2009年12月4日,又通过了国家档案局评审团的评审,郾城区档案馆晋升为国家一级档案馆。
有一种态度叫认真
张树勋对工作非常严格认真。他常说:“档案是再现历史真实面貌的原始文献,史料的编写,一定要从历史实际出发,客观公正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反复考证、去伪存真,做到准确无误、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他要求工作人员务必注重考查,务求翔实,必须言出有据,不道听途说,不人云亦云。有一次,审稿过程中,他发现《中国共产党郾城历史》第一卷“解放河状寨”一章有支野战部队的番号不对,他立即喊来档案馆的同志进行核对,通过几方面的印证,证实了他的观点。在他的感召下,同志们逐渐养成了细心的工作习惯,几年来,在编研工作中牢牢树立精品意识,结合郾城实际相继编写了《中国共产党郾城县历届代表大会简介》《1950年至2000年郾城县自然灾害档案文摘》《1947年—1957年革命斗争史档案文摘》《1966年—1979年郾城县‘文化大革命’档案文摘》等几十种编研资料。
有一种品格叫助人
张树勋特别注意做好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实行“亲情工作法”,做到“四必访”,即,职工有病必访、家中有困难必访、家有红白事必访、重大节日对老干部必访。干部职工家庭有困难时,他积极帮助协调解决;生病时,他前往探望;加班时,他慰问关怀,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使大家心顺、气畅、劲足。
2003年5月,一位职工的父亲得了肺癌,她本想马上回去看父亲,可当走到张局长办公室门口时她又犹豫了:张局长还在带病坚持工作,我能回去吗?最后,她擦干眼泪,继续工作。张树勋得知情况后语重心长地说:“你父亲的情况我听同志们说了,我理解你父亲现在的心情,现在你父亲正是需要你的时候。”后来,他亲自开车把她送到父亲身边,父亲临走时,拉着她的手断断续续地说:“孩子,一定要好好工作呀,跟着这样的领导是福气呀!”
张树勋不仅在生活上关心帮助别人,更注重在工作学习上的提高。他老是一个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的人,每天至少2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常年坚持,无一例外。就连去上海做手术,他也不忘带上学习笔记本。他注重优化学习环境,善于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倡导了“工作日记学习法”、“外出培训授课法”,培养大家自觉学习的习惯,还在在全局开展“读书拾零”活动,着力培养了一批能写、敢说、会干的复合型人才。他坚持以“用好现有人才、培养后备人才”的思路加快人才培养。凡事讲大局,用人看主流,对优秀年轻干部,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2007年,在全区干部调整中,史志档案局一次调整提拔了7名干部,在史志档案局开了历史先河,在全区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他善于依托不同载体培养团队,实施“梯次管理”,在班子成员中建立责任推进机制,各项工作按台账责任到人,年终进行考核奖惩,要求每个班子成员都成为“一家三员”,即:做分管业务工作的行家,工作中既是指导员,又是战斗员,更是服务员。科学的管理,创新的理念,使全局呈现出“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和谐向上的工作氛围,让想干事的有舞台、会干事的有机会、干成事的有地位。
有一种意志叫顽强
俗话说,癌不死人吓死人,一般人一得上首先是精神上垮了。张树勋不是这样的人,他没有被病魔吓倒,第一次手术治疗还不足一个月,他便拖着孱弱的身体回到他牵挂的工作岗位。面对妻子的担忧,他豁达地说:“我命硬,还不到向马克思报到的时候。”针对领导和同志们的好意,他乐观地说:“从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活一天,就要干一天!”这就是他,面对灾难不悲观,面对困难不忧郁,面对艰难不脆弱,面对麻烦不烦恼,不管遇到多大挫折,精神有多大压力,身体有多大痛苦,都能镇定自若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忘我工作,孜孜以求,被大家称做“与生命赛跑的人”。在上海做手术的过程中,他成了许多癌症患者解除思想包袱的义务宣传员,他的豁达、乐观、热情始终感染着医生和患者。术后化疗带来的强烈反应,不能摧毁他坚强的意志,更阻止不了他对事业的责任感。面对病魔,张树勋说,每天来单位看看,心情就特别好,工作着是快乐的!
面对荣誉、面对病体,张树勋不满足、不退却,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的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生命是有终点的,我要把有终点的生命,奉献到无终点的工作和事业中去,回报大家,回报社会!”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0年1月11日 总第1951期 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