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台战线上的特殊“战斗”
今年6月,抚州“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强降水”酿成了“50年一遇特大洪水”。抚河流量破历史记录,全线超警戒水位,一些县城和乡镇相继被淹。6月21日傍晚,抚河干流唱凯堤难以承载,垮塌决口,人员被困、农田被淹、房屋摧毁。在全市齐心抗洪的同时,抚州的兰台战线上,一场特殊“战斗”也悄然打响。
“启动档案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第一时间,市档案局馆长赵臻果断决定,“通知班子成员,召开紧急办公会议。通知各县(区)档案部门务必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当前防汛抗洪关键时期档案安全保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档案安全保管工作当作大事来抓。”
这是抚州市档案局馆对各县(区)档案局馆发出的第一道命令。6月22日,市档案局馆以明传电报发出《关于做好防汛抗洪档案安全保管工作的紧急通知》。《通知》规定,要迅速成立汛期档案安全保管领导小组,一把手负总责,立即行动,要对综合档案馆、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业园区企业档案保管情况进行摸排,发现危及档案安全保管的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并向当地党委、政府报告,同时报告上级档案主管部门。
在外休假、外出办事的干部回来了;赴防洪点协助抗洪抢险、在灾民安置点协助工作的干部准备好了;抗洪抢险后勤保障备齐了。明确目标后,全市档案工作者整装待发,随时准备迎接洪水的挑战!
当汝水河河水漫过城区防洪墙倒灌后,临川区所在地顿渡镇被淹。“全局馆干部到第二分馆转移档案,”临川区档案局馆长在察看水情时,当即电话通知每个干部,“一楼档案全部往上搬。”
临川区第二分馆前身是临川县档案馆。1995年,临川县和原抚州地区的抚州市(县级市)合并为临川市。2000年,撤地设市,临川市改为临川区。由于未建新馆,档案数量较多,经批准设立临川区第一、二分馆。档案局馆干部有的淌水,有的乘坐木船,艰难赶到二分馆,奋力抢搬档案,从中午一直干到晚上10点。虽经全力转移,但由于水位上涨太快,仍有少数档案被水浸湿。
“走,到沙洲镇去,就怕那里出问题。”南城县档案局馆全是女同志,局馆长章小平带着干部第一时间赶到该镇。沙洲镇地势低洼,紧邻河边,河水漫过防洪墙后,不到10分钟,水深近2米,全镇一片汪洋。“部分人员到镇政府档案室,部分人员到镇属单位,告知单位领导,逐个查看,如有险情,档案立即转移。”——章小平对干部分配任务。镇政府档案保住了,水口村、珀玕村档案保住了,但镇派出所、沙洲镇村委会部分档案仍遭洪水污泥侵蚀。
百年不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给抚州人民群众的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也给抚州档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损失。据统计,全市共有1450余卷档案遭受不同程度的水浸、污染,其中受损较重的有600余卷。汛期不过、工作不松、科学抗洪、抢救有方,不盲目、不蛮干,是抚州市档案局馆对水损档案抢救工作的原则。
6月27日6时15分,唱凯堤决口封堵提前3天顺利合拢,洪水退却,抗洪抢险取得阶段性胜利,百姓返回家中开展生产自救,重建家园。28日,抚州市灾区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工作动员大会召开。市长张勇指示,在做好各项工作的同时,要建立详细的灾后重建档案。
接到命令的抚州市档案局馆立即发出通知,要求各级档案部门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将抗洪救灾过程中形成的纸质、视频、照片、实物等档案资料收集齐全。现在,市、县(区)档案局馆已将一批照片收集进馆,航拍视频资料正在制作之中。民政、交通、公安、卫生等部门表示在抗洪工作结束后,将把全部相关档案资料移交给档案馆。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0年8月5日 总第2037期 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