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关注气象档案吗?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访中国气象档案馆
2009年是一个“气候变化年”。12月7日至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吸引了全球的目光。本次会议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最近,本报记者就气候变化、气象防灾减灾等热点问题采访了中国气象局气象档案馆专业人士。
保护环境是中国政府长期关注的一件大事。这是我国档案部门组织的一次主题为“保护绿水蓝天,共建绿色家园”的活动,吸引了来京旅游的美国旧金山环保组织人员的注意,他们举起活动赠送的环保购物袋,称赞中国政府的环保意识很强,对中国民众在环保方面所做的努力表示钦佩。
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吸引了全球广泛关注。气候变暖的现实正在日益严重地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水、土地以及食物,我国近年来突发的气候异常现象也足以让我们领教了大自然变化的威胁。
大会召开期间,带着担忧和疑问,记者走进了中国气象局气象档案馆。渴望这座保存了自近代器测观测以来我国现存所有气象观测、探测资料的宝库,能给我们一个在气象知识方面的帮助。
“天气预报无疑是最主要的气象信息服务,此外还有两种方式非常实用。”中国气象局气象档案馆的高级工程师臧海佳介绍说:“在线与离线气象科学数据共享也是气象信息服务的重要方式。这些信息服务的共同点就是都离不开气象档案资料。”通过多年的建设,中国气象局已建成“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作为对外提供各类气象科学数据集产品及部分实时气象资料的在线数据服务平台。离线数据服务是按照用户需求,对离线档案数据进行处理后向用户提供利用的过程,特别适用于大数据量及敏感数据的服务。离线数据服务与在线数据服务相结合,在确保气象科学数据信息安全的同时,实现了数据的有效利用。
臧海佳进一步解释说:“如果以上服务方式仍然不能满足需求,建议参考我们整编出版的各种资料汇编与气象图集。随着档案信息资源挖掘的深入和气象资料分析水平的提高,气象档案馆将为探索气候系统演变规律,发布精准的天气预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提供更为精确的科学数据,这也是气象档案信息间接为百姓生产、生活服务的重要途径。”
目前,保存在气象档案馆的气象科学数据档案资料,除了应用于天气预报、气候预测及气象科学研究等领域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外,在其他各行各业如农业、林业、水利、建筑、交通、军事、医药卫生、海洋、公安、媒体、环保等均起到了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实施以来,已为青藏铁路、三峡工程、探月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提供服务110余次;为总参、二炮、南京军区等军事与国防部门提供服务70余次;为各类科研项目提供服务800余次,仅支持完成的国家“973”、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等重点科研项目就达389项。
据了解,为更好地服务于百姓的生产、生活,中国气象局气象档案馆将继续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进一步做好气象档案开发工作,在分析用户需求的基础上,研发多种高质量的气象科学数据产品,更好地为天气预报、气候预测和防灾减灾决策等提供质量更高、数量更全、格式更加规范的气象档案数据,为其业务产品质量的提高打下坚实的数据基础,同时,为全国人民特别是从事农业生产的群众研发能够对农业生产具有积极指导作用的专业数据产品。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做好传统载体形式历史气象档案的数字化,为数据集的研发和数据的服务利用提供更多的电子气象资料。
气象变幻莫测,档案真实可靠。臧海佳说“目前,气象档案工作依靠专门的气象数据收集、存储和共享服务系统;气象档案信息的整编、更新、检索初步实现了自动化;气象档案开发如数据产品的制作也基本实现自动化。此外,中国气象局在国家发改委的支持下,正着手建设‘新一代天气雷达信息共享平台’项目。该项目是‘十一五’期间国家投资的大中型建设项目,建成后将为进一步整合各类气象资料的收集、质量控制、存储、归档及利用提供有力的系统平台支持。有了这个平台,气象档案信息服务将更加完善。”
走出中国气象档案馆,记者对我国气象服务信心满怀。同时想到,各国气象档案信息资源应该共建共享,建立国际性的节能减排档案,今后究竟谁该减排,如何减排,哥本哈根是否应该建立个档案备查呢?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09年12月17日 总第1940期 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