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门加强对重点文化艺术档案的收集和保护
2006 年盛夏,江西的艺术档案工作者抢拍了年近八旬老艺人的《哑子驮妻》等三出弋阳腔折子戏。弋阳腔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在全国各地形成了庞大的高腔体系,影响着南北13个省40多个声腔剧种。这一剧种经过文化艺术档案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已经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文化部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对重点文化艺术档案的收集和保护工作,近两年来,就接收并整理了第一批、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项目档案3855件;第一届至第十一届文华奖申报剧目录像带和光盘1288盘;20世纪80年代至2007年我国引进的各类影视录音像审片文化艺术档案资料100万余件,一大批珍贵文化艺术档案资料得到及时有效的整理和保护。
近年来,全国艺术档案工作者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服务文化事业大局,不断推进文化艺术档案工作,对本地区文化艺术特色档案进行了收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3年起,北京京剧院推出“夕阳红工程”,为赵燕侠、姜凤山、李慧芳、李慕良、李元春、刘雪涛等20位老艺术家进行“口述历史”专题片的拍摄工作,将名人名家经典艺术资料摄制并刻录成光盘,为京剧艺术留下了一批珍贵的档案资料。内蒙古自治区艺术档案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重点对已故艺术家和年事已高的离退休艺术家个人艺术档案和重大文化艺术活动档案进行抢救性收集,为14名著名艺术家撰写人物传记,编辑播出了著名舞蹈家贾作光等5位艺术家的专题片。2004年以来,内蒙古艺术档案馆(内蒙古艺术研究所)积极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利用馆藏艺术档案撰写申报文本,编排音像文本,承办申报了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蒙古族长调民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乌力格尔(蒙古说书)、马头琴、格斯尔可汗、呼麦演唱艺术、潮尔演唱艺术、蒙古族服饰艺术等。辽宁省文化厅对省内13项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20项获得文化部“文华奖”,以及4台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剧目档案进行了收集。自1993年以来,上海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投资了近800多万元设备费,对一些老艺术家的舞台艺术形象和代表性剧目进行抢救和拍摄。10年来,上海艺术档案馆平均每年完成70台舞台演出的拍摄制作。甘肃省文化档案馆配合本省文化重点工程项目,2005 年以来,先后摄制了《甘肃彩陶》、《炳凌寺石窟佛教艺术》、《陇剧》、《秦腔·西秦腔》等专题片7部,收集全省300多个人物的文字及照片档案资料,撰写《甘肃省志·人物志》并建立了本省文化艺术人才数据库。湖北省文化厅积极做好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文化艺术档案的管理与验收,并及时向文化部移交。云南省文化厅注重保存、录制、抢救著名表演艺术家的印象资料,出版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关肃霜、著名傣族表演艺术家刀美兰以及地方戏曲界一大批老中青艺术家的表演艺术档案资料。江西省艺术档案馆成功抢救的238盒20世纪80年代录制的江西民间老艺人清唱原声带,内有名歌1142段,曲艺音乐321首,如今人去音留,已成绝唱。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收集了江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64个保护项目的全部材料。安徽省黄梅戏剧院艺术档案室建立了已故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王少舫以及现今活跃在艺术领域的一批有影响的优秀演员的个人艺术档案200多册。河南省艺术档案中心为有成就的豫剧、曲剧、越调等剧种的常香玉、陈素真、马金凤、阎立品、申凤梅、张新芳、赵铮等著名艺术家建立了艺术档案200余卷。河北梆子剧院为抢救文化遗产,压缩其他经费开支,对建院以来的艺术档案陆续数字化。河北省各文化艺术单位开发利用文化艺术档案,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传承,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117项列入国家级名录,总数居全国第二位。陕西省文化厅在陕西省文化网上设置了“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