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9部古籍文献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记----荔波县与三都水族自治县档案馆有6部古籍文献名列其中
2008年6月,初夏的筑城阳光灿烂,正在贵州省图书馆二楼举办的一个特殊展览吸引了众多爱书者们的目光----贵州首批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9部古籍首次公开亮相。
这些在今年3月刚刚晋升“国宝”的珍贵藏书在玻璃柜里舒展开来,透过那些泛黄的纸页,看着那些依旧清晰俊秀的字迹,观者仿佛感觉时光倒流。9部古籍承载着贵州的历史文脉,它们的名字很多都是第一次进入人们的视线:北宋写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清抄本彝文《彝族源流二十七卷》以及《九星诵读》、《万年经镜》、《六十龙备要》、《吉星》、《泐金·纪日》、《金银》、《庚甲》7部水书。
让很多人感到好奇的是,这些身价不凡的古籍有着怎样的“身世”之谜?它们又是缘何列席“国宝”名录?
发现篇
正如世间每一个珍宝都有属于它的传奇故事,这9部古籍的背后也有各自不同的“身世”。清抄本水书《九星诵读》,由贵州省民族学院教授潘朝霖收藏。据潘教授介绍,他出生在贵州三都县的水族村寨,从小就学习水书,目前是国内最具权威的水书研究专家之一。多年前,潘教授发现作为世界上最后“活着”的象形文字之一,珍贵的水书文化正在逐渐流逝,让他十分痛心疾首。于是,他开始在三都、荔波、雷山、丹寨等贵州水书流传较多的6个县跋山涉水,征集收藏了近600多卷水书,让他没想到的是,这部水书珍品《九星诵读》发现于他的水书启蒙老师潘玉印家中。“读小学的时候,我就跟着这位水书先生学习,但那时候他给我们讲的都是很基础的东西,从来没提过这本书。后来我征集水书的时候,再次来到他家,先生已经过世了,他的孙子把这本书拿了出来,我当时一看就非常震惊。”
经潘教授研究发现,《九星诵读》年代久远、字体奇特,记载了水族的天文历法运用及哲学思想等,文字内容十分丰富,而且根据之前的水书古籍,只发现了500多个水书古文字,而《九星诵读》现世后,又多发现了1500多个古文字,使目前发现的水书古文字达到2000个左右。但让潘教授困惑的是,《九星诵读》将图书文字、象形文字、抽象文字兼容在一起,隐含着丰富的水族文化,所以要深入研究这种文字,有相当大的难度。“我多次深入水族聚居地,找了近60位水书先生进行破译,可至今仍没有找到最完整的答案。”
如果说潘教授得到《九星诵读》属“踏破铁靴无觅处”,那清抄本彝文《彝族源流二十七卷》的保存和流传则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及血泪。据收藏此书的毕节彝文翻译组成员之一王老师介绍,汉代到清初,贵州西北部的毕节地区及周边的一些地方,活动着彝族的水西和乌撒两个大部,其中水西部的政权沿袭元明后的土司政权,不间断地存在了1474年,乌撒也从部到土司政权连续存在了1100余年,有“千年土司”之称。数千年间,在这些彝族活动的地区,留下了用古老的彝族文字记录卷帙浩繁的彝文古籍。为整理翻译彝文古籍,毕节彝文翻译组于1955年到1966年期间收集了约500余册彝文古籍,《彝族源流》即是其中的一部,当时有多个抄本,现存的最老的抄本据考为清道光初年抄本,全书有正文共27章360节,彝文约30余万字,涉及的内容广泛,历史久远,以115代父子连名世系为脉络,叙述彝族各部的分支、发展、开创基业及其政治、经济、文化情况以及各部间亲缘关系,相互间交往等情况,是研究彝族历史的最重要文献资料之一。
然而,这样一部具有史诗性意义的珍贵古籍,其珍藏与保护曾历经风险:怕被当作“牛鬼蛇神”抄没焚毁,王兴友毕摩(彝语音译,是一种专门替人礼赞、祈祷、祭祀的祭司。其文化职能是传授彝族文字等,是整个彝族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曾将它收藏于岩洞,雨后又悄悄地翻出来晾晒;另一位收藏者李朝文毕摩也隐姓埋名50多年,一直完整保存自己所藏的古籍版本……《彝族源流二十七卷》的整理翻译同样充满艰辛,负责项目的王继超、王子国两位彝文翻译组成员在1986年深秋一个阴雨绵绵、寒气逼人的日子,同时遭遇重大车祸,幸而死里逃生,后又从重病中痊愈,也才使《彝族源流》的整理翻译打上了一个句号。
收藏于荔波县档案馆和三都水族自治县档案馆的《泐金·纪日》、《金银》、《庚甲》、《万年经镜》、《六十龙备要》、《吉星》,都源于政府对水书古籍的大规模民间征集。其中,水书《吉星》主要反映水族先辈用手工绘制,根据天体星座运动规律研究,制订水历节气的示意图;《万年经镜》是三都水族自治县专家从民间征集到的。这是清朝同治年间的绝版水书手抄本,几乎涵盖了以往分散所见之朗读本、阅览本、通常本、时象本、方位本、星宿本、丧葬本、营造本、婚嫁本等等,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部水书总集。《六十龙备要》则是目前在水族地区发现的书写最为工整的水书古籍。
据荔波县档案馆姚副馆长介绍,多年以来,只要一到赶集天,小商贩就公开售卖从民间收集到的水书,无法管理,估计每年有1000册水书流失。因此从2002年起,荔波县档案馆开始从民间广泛征集水书古籍,一些水书精品才得以通过正规渠道进入政府部门。经过大力征集,流传民间的70%至80%水书古籍都在官方手上,而不像云南的东巴文古籍,有绝大部分都掌握在私人手上。
而作为贵州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的北宋写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也来源于民间收藏。弥足珍贵的北宋写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被专家称为“价值连城”。
荐宝篇
9部全国罕见的古籍现世后,它们的文化、文学、文物等价值均被认为不容小觑,但它们到底会“宝贝”到什么程度呢?2007年2月,作为推进全国古籍保护工作重要抓手的《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及“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申报活动启动,为这些一直尘封于博物馆、档案局樟木柜及民间收藏者保险柜深处的珍贵藏书作最终“估价”。据贵州省图书馆副馆长钟海珍介绍,《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入选标准十分严格。名录的主要收录范围是1912年以前书写或印刷的,以中国古典装帧形式存在,具有重要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的珍贵古籍(少数民族文字古籍视具体情况适当放宽);“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入选单位必须具备收藏古籍数量在10万册件以上或收藏古籍善本数量在3000册件以上、有古籍专用书库、有专门古籍保护机构和工作人员、有专项古籍保护经费等四项基本条件。但作为“首批”甑选,这些入选古籍的“含金量”要求非常之高。对此,贵州省有关部门非常重视,在最短的时间内,就准备好了向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专家督导组汇报情况的所有资料,但贵州到底能有多少古籍成为“国宝”?大家心里都没数。
“2007年9月,专家督导组的两位专家首先抵达贵阳,立即对省图书馆古籍阅览室及书库和省博物馆的古籍书库进行了考察。专家对拥有20万册古籍藏书的贵州省图书馆评价颇高,认为全部采用价值高昂的樟木书柜保存藏书,并配置有恒温恒湿调节装置等设备设施,在全国都不多见。但从他们的眼里,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期待,于是我们向他们推荐了荔波的少数民族瑰宝----水书,两位专家马上表示出兴趣,他们立即驱车赶往荔波县档案馆。”钟馆长回忆说,过了一段时间,文化部又派出全国古籍保护评审委员会《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民族语文古籍专家组两位专家来筑城,他们的身份可都是“重量级”的,一位是故宫博物院的专家,一位是中国民族图书馆的馆长,在贵州省专家的陪同下,他们再次对三都县档案馆、荔波县档案馆及贵州省民族学院的潘朝霖教授所收藏的水书等进行考察鉴定。潘教授回想起两位国家级专家来他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他们表明来意后,我立即搬出自己‘压箱底’的宝贝,推荐了包括《九星诵读》在内的几本水书古籍。专家就在我家呆了整整一个下午,他们拿出最专业的工具,仔细认真地查验这些水书,并和我探讨其中的内涵、价值等,也让我获益匪浅。”
2008年1月底,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申报单位古籍保管情况考察小组,原计划再次来贵州对相关情况进行考察,但因雪灾取消。与此同时,正在筹备成立贵州省古籍保护中心的贵州省图书馆负责人获悉云南省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已申报古籍重点单位后,马上增加申报荔波县档案馆、三都县档案馆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3月,终于传来了好消息:贵州省收藏的9册古籍和贵州省图书馆、荔波县档案馆从全国5000多部申报古籍及200多个单位中脱颖而出,分别入选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及“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其中荔波县档案馆因收藏的水书古籍量达8000余册,保存良好,成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中仅有的两家档案馆之一(另一家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也是入选的51家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中唯一的县级单位。
未来篇
得知自己的“宝贝”晋升为“国宝”后,收藏它们的单位或个人都兴奋不已,因为这些付出了他们心血和汗水的古籍,得到了世人、国家及历史的肯定,也希望这些古籍能对相关历史文化领域研究作出积极贡献。
荔波档案馆负责人及彝文翻译组的有关负责人均表示,将进一步妥善保管这些“国宝”,并广大思路,破解这些珍贵古籍上的未解之谜。
潘朝霖教授则告诉记者,曾经有一个日本人出非常高的价格欲收购《九星诵读》,但立即被他拒绝了,“这是咱们中国人的东西,中国人的文化,绝对不能流失到国外。我想,这本书将伴随我一生,我将一直寻找其中的答案,这是我毕生最大的心愿。”
9部古籍成功获选“国宝”,今后是否会有更多的贵州省古籍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呢?答案是肯定的。据了解,目前可统计的贵州省内公共图书馆、大专院校图书馆及博物馆等的古籍藏书约有40万册。对于这些古籍的价值,业内人士表示,如今一本普通古籍都可以卖到200元,按这个价格来算,40万册至少值1个亿。况且这些古籍中不乏珍贵善本,如一本“宋版书”一页就能卖到两三万。但对于贵州古籍的挖掘和传承,仍面临很多问题和困难。今年6月,贵州省古籍保护中心正式在贵州省图书馆挂牌成立,该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省政府对贵州的古籍保护工作十分重视,贵州省古籍保护工作将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但目前任务很艰巨,首先是对全省古籍家底不清,对贵州现存古籍状况缺乏全面系统掌握,特别是散藏于民间的古籍情况所知甚少。此外,由于贵州气候潮湿及各种原因,许多现存古籍保存状况问题严重,虫蛀、霉烂、结块、破损、脆化的现象在许多藏书单位都有发生。由于年代久远,纸张老化,轻则整迭书口发黄发脆,重则整张书页犹如烧焦似的,一碰即破。有的古籍由于受潮、霉菌侵蚀,书页发酵发霉,失去韧性,有的结成硬块,变成四周发黑的“书砖”。最严重的是普遍存在生虫现象,生虫现象一旦发生,就是一片,涉及面很大,有时整部书籍全被吃掉。此外,贵州省收藏古籍的书库条件普遍较差,存放古籍的书柜基本不合格。还有全省古籍整理和保护的专业人员极度缺乏,造成了古籍修复工作进展缓慢,修复手段落后,保护工作水平低下等。
据悉,目前贵州省古籍保护中心已经开始在全省进行古籍普查工作,并定期举办古籍保护、修复培训班等,为抢救及传承贵州的历史文脉积极努力。同时,古籍保护中心也希望更多的民间收藏者能将收藏的古籍送到古籍保护中心进行免费鉴定,如无条件保存者,可由保护中心免费代其保管。古籍保护是和时间赛跑,不可再生的特性,珍贵的古代典籍文献,迄今遗存下来的,已是吉光片羽。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全社会的责任。
相关阅读:
2008年3月1日,国务院日前批准颁布2392种古籍获选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此外,51家单位被授予“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据悉,首批《名录》共2392种,其中,汉文古籍2282部,包括简帛117种、敦煌文书72件、古籍2020部、碑帖73部;少数民族文字古籍110部,包括焉耆-龟兹文、于阗文、藏文、回鹘文、西夏文、白文、蒙古文、察合台文、彝文、满文、东巴文、傣文、水文、古壮字等14种文字。51家列入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包括国家图书馆、26家省市公共图书馆、12家高校图书馆、5家专业图书馆、5家博物馆及2家档案馆。
(摘自贵州金阳时讯网 作者彭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