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实现档案工作与和谐社会的无缝链接
发布时间:2006-12-1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性决定,指引着全党全国和衷共济,致力于和谐社会建设。档案工作是社会各项工作的基础,与和谐社会各方面的建设紧密相关,尤其是对于克服和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功效。盛世治档,治档为盛世。各级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应当与时俱进,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确立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新观念,搭建为和谐社会服务的新载体,形成为和谐社会服务的新机制,努力实现档案工作与和谐社会的无缝链接。 档案工作的本质特性是服务。面对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历史任务,首先需要更新服务理念,明确服务方向。为中心服务是我们的政治原则。党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是统领各项工作的纲,是全党全国的工作中心,同时也为档案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档案工作应当主动融入和谐社会建设,自觉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基层服务是我们的工作职责。无论哪级档案部门,都有自己相对的基层,都需要不断改进工作作风,用受基层欢迎的工作载体、工作方式和方法,准确地把上级的要求与基层的工作对接,科学规划好本地区、本部门档案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主动深入实际,了解基层在想什么、盼什么、怨什么,及时帮助基层解决各类问题和困难,推动各个层面的工作协调一致地开展。为社会服务是我们的执政行为。作为执政党的一个业务主管部门,档案部门应紧紧抓住为社会服务这个主题,随时了解掌握社会需求,密切关注社会热点尤其是人民群众的呼唤,主动及时地提供档案服务,让档案在社会舞台上发挥作用,从而得到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认可和拥护,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档案工作环境。我认为,把握好以上三个服务,就是贯彻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就能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保持高度一致。 实现档案工作与和谐社会的无缝链接,发挥档案的服务功能,需要多种有效的载体和平台,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传统有用的载体应当继续发挥作用,新的工作载体需要建立和完善。例如,推行政务公开,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因此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服务这个载体。在积极提供纸质文件档案服务的基础上,建设在线的现行文件服务中心,使之成为党委政府政务公开的重要窗口,成为沟通党和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城乡社区是最基层的组织形式,是和谐社会建设与管理的基本依托。大力开展社区建档工作,不断提升社区档案管理和连网共享的水平,对于推动社区建设与管理,解决各类社会矛盾和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增进社会和谐,都具有直接的作用和意义;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开展家庭建档工作,延伸了档案服务范围,有助于家庭的文明和谐,有助于全民文明素质的提高,这是很有作为的服务平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头戏。抓好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必将有利于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必将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切实搞好民营企业档案的监督与指导,是我们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重点建设项目往往在征地、拆迁、移民安置等诸多方面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关联,抓好重点建设项目建档,不仅关系项目的建设与发展,而且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稳定;利用档案资料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是构建和谐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档案利用窗口、展览窗口、编研窗口和网络窗口的作用,全方位地配合宣传教育工作。总之,形势在发展,任务在更新,档案工作必须不断拓展服务工作领域,不断创新服务工作的载体,才能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建立长效的服务机制,是档案工作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保障,也是档案事业协调发展的关键。长效服务机制主要包括:(一)应建成配套的档案法规体系和完善的规章制度,依法治理档案事业,用规章制度规范档案工作,推进档案事业有序发展。(二)应建成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档案干部队伍,这是档案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工程。(三)应具有保障事业发展的充足经费。档案部门事业经费不足,基层档案部门经费更为困难,已经影响和制约了档案工作的开展。(四)应重视和加强档案编研工作,形成浓厚的档案业务氛围,及时捕捉社会需求点,有效地编研提供各方面需要的信息材料。(五)应加快档案科研和档案基础理论的研究。档案科研和档案基础理论相对滞后,已制约着档案事业发展和各项档案业务的建设。(摘自四川省档案信息网) |
上一篇:苏州市建成数字档案馆
下一篇:广州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