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民生档案工作 服务和谐社会建设
近年来,青岛市档案局(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关注民生、服务民生作为突破口,围绕民生档案开展了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转变观念,塑造档案馆服务民生新形象
我们以群众需要为导向,以强化民生档案建设为中心,搭建了民生档案服务平台,档案馆工作更加突出了为民、亲民、便民、惠民的主题。
转变单一的档案资源建设观念,建设面向民生的多元化馆藏档案结构体系。围绕服务民生,我们调整馆藏建设思路,将接收范围扩大到与群众关系密切的政府现行公开文件和专门档案、部分基层单位档案。接收了政府现行公开文件2.6万件,主要是群众就业、社会保障、住房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政策文件;在档案资源建设中突出民生档案的地位,新制定的《青岛市档案馆接收档案办法》将记录民生信息的专门档案列入接收进馆范围,接收了城市拆迁档案、公证档案、公民出生档案、知青档案、涉外婚姻档案等一批民生档案。6年来,青岛市档案馆馆藏档案由32万卷增长到54万卷,30%以上的新增档案是和群众密切相关的民生档案。
转变单纯强调业务观念,围绕服务民生需要开展档案基础业务建设。我们集中整理了企业破产档案、知青档案等民生档案;建立了馆藏婚姻档案、知青档案等专门数据库;编制了医疗改革、消费者权益维护、残疾人权益保护、妇女权益保护等30余个民生档案专题目录。
转变传统档案馆利用服务观念,努力打造更加开放、更加贴近群众的民生档案服务品牌。6年来,我们以“架文档之桥,连百姓之心”为服务理念,建立了市、区(市)两级文档服务中心。在做好日常服务的基础上,实行了函电代查、利用辅导以及热线服务、周六服务等人性化服务,与市司法局在档案馆为群众开展免费法律咨询援助服务,与市总工会开展网络视频政策咨询联动服务,在免费提供现行文件服务的基础上,取消了学生、低保户、老年人等的档案利用收费。青岛市文档中心成立以来,已接待利用者近3.3万人次,受理服务热线7674人次,利用者中60%以上是群众,接到群众表扬信和留言588件(条)。
抓牢源头,打造民生档案管理新格局
民生档案是政府部门和企业、事业等涉民单位从事社会管理和内部管理活动的产物,专门档案是其构成主体。针对民生档案的特点,我们从源头上抓起,建立了涉民单位民生档案协调推进机制、规范化管理和依申请开放利用机制,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新格局。
开展民生档案工作,必须推进民生档案工作协调发展。我们专门召开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房产管理、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20多家单位参加的民生档案工作座谈会,交流规范民生档案管理、服务群众的经验,部署推进工作的措施。培养了青岛房地产交易中心、青岛市医疗保险中心等一批民生档案工作典型单位。与劳动保障部门出台了《青岛市社保档案管理规范》,建立了青岛市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险档案;出台了《青岛市企业职工档案整理规范》,规定了职工档案归档和整理要求;与市教育局出台了《青岛市学籍档案移交档案馆整理标准》,共同召开会议,规范学籍档案工作。我们还指导民政、司法等30多家涉民档案管理部门完善业务标准。胶南市农村养老保险档案以往分散在工作人员手中,农民续保找不到档案,挫伤了参保积极性。胶南市档案部门和劳动保障部门密切配合,彻底理清档案家底,规范了档案管理,让农民吃了“定心丸”,近年来,新参保人员增加8000余人,全市累计参保人数达到7.1万人。
开展民生档案工作,必须建立民生档案规范化管理机制。2006年我们开展民生档案专题调研,掌握了30多家市直机关及所属单位和企业、事业单位保存的40多种(类)民生档案的基本情况,并将失业人员登记档案、房地产档案、社保档案、拆迁档案等20余种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档案列为重点监管范围,采取了三项管理措施:一是针对民生档案的主体是专门档案的实际情况,出台了《青岛市专门档案管理规范》,规定了档案管理体制和要求,要求属于进馆范围的档案,应随同其他门类和载体档案定期向同级综合档案馆移交。二是建立民生档案登记制度,详细登记了民生档案管理单位、档案内容和数量、密级和保管期限、利用规定等信息,为民生档案监督管理打下基础。三是建立民生档案年检制度,将民生档案纳入档案年检范围,每年对其立卷归档和保管情况进行检查。目前,市直机关及所属单位形成的民生档案,均已纳入单位档案管理体系,其中社会保障、房地产管理、公积金个人贷款、失业人员登记等档案已经实现了信息化管理。这些档案绝大多数依据公民申请向公民个人开放,为群众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
抓好基层,建立基层组织民生档案服务新机制
我们把注重做好城市街道、社区和农村镇、村民生档案工作,提高基层档案服务能力。提出社区、镇村档案工作要更新观念,不能简单地套用机关档案工作模式,其档案内容的主体是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民生档案,管理模式应整合社区、镇村文档信息资源,管理方法应简单易行,推动了基层民生档案工作的快速发展。
我们把农村民生档案工作的重点定位在维护农民权益上。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政府2006年要求“建立健全农村档案管理制度,使农民通过档案文件了解国家政策和村务活动”,并将档案工作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考核体系。我们及时跟进,出台了村镇建档标准,将与农民利益相关的土地(山林)承包合同档案、土地流转合同档案、农村宅基地档案、大病统筹和养老保险档案、农村换届选举档案等列入管理重点,并将农民查阅民生档案列为村务公开的主要形式之一。目前,全市大多数村、镇建立了以上述档案为主体的民生档案,有的还采取村档镇管的办法,切实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维护档案的齐全完整与安全。我们还培育了10个市级民生档案服务示范镇、100个市级民生档案服务示范村,农民可以直接到服务窗口查阅文档信息和民生档案,既宣传了党的农村政策,又便于农民维护自身利益。胶州市开展了“民生档案,服务民生”活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成立了以市领导任组长、市直21个民生档案责任单位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到目前为止,21个部门已基本完成了民生档案的收集和规范整理工作,累计建立各门类档案10万余卷,录入微机目录近30余万条,接待查档人员1800人次,提供利用档案资料6000余卷次;胶州市营海镇整合全镇档案资源,创建了乡镇“档案信息中心”,为农民提供集成化、全方位、一站式的档案服务平台;平度市坚持十年用“档案大篷车”送档案,特别是将宅基地档案和已公开现行文件送下乡,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
我们把街道、社区民生档案工作的重点定位于服务城市居民,促进和谐社区建设上。市内四区所属357个社区居委会已全部建立了档案工作,54个社区荣获“青岛市社区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先进社区”称号。全市社区都建立了包括党员档案、低保及困难家庭档案、再就业档案、居民健康档案、老年人档案、具有专业特长居民档案、义务兵退伍人员档案等的民生档案,社区工作事事有据可查。我们与市民政局联合研发了“社区一点通”信息管理系统,将社区文档管理、居民管理等信息融为一个管理系统,嵌入了1200余份涉及医疗保健、养老保险、社会救助等已公开现行文件。作为青岛市社区管理唯一的软件系统,“社区一点通”在市内四区所属社区全部免费推广应用,成为提高社区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重要支点,被市领导誉为“社区工作的一次创新”。
服务民生,档案部门在和谐社会建设中
发挥了积极作用
企业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