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民族的 越是世界的
——访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副馆长邹爱莲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旨在抢救和保护珍贵文献遗产的世界记忆工程。到目前为止,已有45个国家的92项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在前不久云南丽江举行的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又有25个国家申报的28项文献遗产通过了评审,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确认签署后将被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值得欣慰的是,我国申报的现保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清代金榜名列其中。此前,我国的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清代内阁秘本档中有关17世纪中叶西洋传教士在华活动的满文档案和纳西族东巴古籍文献已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清代金榜将成为我国第四项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文献遗产。近日,记者就清代金榜通过评审一事,走访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副馆长邹爱莲。
邹爱莲介绍说,这次我国之所以申报清代金榜,而且能得到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认可,缘于金榜符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要求,即历史性和延续性并存,民族文化色彩和世界文化意义兼备。
首先,金榜是由皇帝颁发的诏令文书,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象征,是对以儒学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在我国历史上,科举取仕是封建社会国家选拔和储备官员的重要途径,也是读书人求取功名、步入仕途的惟一“正途”。清朝的科举考试分为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科考的最高规格是殿试,即由皇帝在宫内太和殿对会试取中的贡士御题策试。取中为进士,分三甲列名榜示天下,由于该榜为黄纸质地,故称“金榜”或“黄榜”,同时由于该榜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又称“皇榜”。金榜分大金榜、小金榜两种。大金榜是用来张挂的。每次文武科大金榜分别于揭晓日张挂于东西长安门外榜示天下,三日后收贮于内阁。小金榜是大金榜的副本,清代每届殿试后,大金榜告示天下,同时内阁还要抄一副本送进宫中供皇帝御览,称小金榜。科举制度从隋文帝杨坚始创到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止,前后沿用了1300年,对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科举考试,使一部分读书人得以进身仕途,皇帝则发现和得到了一批有才之士,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日后成为安邦治国的栋梁。如清朝第一次得进士及第的傅以渐,广为人知的刘墉、纪晓岚,清末重臣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林则徐等,都曾经“金榜题名”。可以说,科考中榜既寄托着封建文人学士的梦想,更承载着封建国家的希望。
其次,科举考试制度所提倡的“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选拔”的原则,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在周边国家,受中国科举考试制度的直接影响,越南、日本、韩国、朝鲜等国家在较长时间曾依照中国推行科举制度。公元8、9世纪,日本仿效中国实施设科考试制度。韩国自高丽光宗九年(958年)开始效法中国建立科举制度,直到1894年宣布停止科举。越南则自1075年开始科举,1906年停止科举。除此之外,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从16、17世纪以来,逐渐受到来自西方的关注,它对近代西方学位考试、官员考试选拔制度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学者做过统计,16至19世纪七十年代以前,西方记载关于中国科举考试的文献约在120种以上。主要来自传教士、使团等。通过这些书刊的介绍,中国科举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选才方法已为西方知识阶层所熟知。中国科举制度对西方考试制度的影响,美国学者壑格1947年在《哈佛亚洲研究学报》发表论文,指出“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剑桥中国隋唐史》作者崔瑞德认为“许多世纪以来,这一制度为我们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另外,金榜是古代皇帝诏令文书中很特殊的一种形式,是我国古代封建科举制度标志性的档案文献。清代金榜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纸制文书的一部分,全部用墨笔在手工纸上书写而成,因此对研究中国古代文书文献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清代金榜皆为满汉文合璧,这种汉字与少数民族文字同时出现在金榜上的现象,也只有清代才有。目前,满语濒于消亡。因此,从文字语言学上来讲,金榜对于研究满语尤其是满汉名字转译提供了有价值的原始资料。此外,由于历史上,每届金榜只做一份,而且是殿试的成绩榜,这就使得金榜相对于其它科举考试档案更加弥足珍贵。目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有清代大小金榜约200件。清代的大金榜一般长度为15至20米,高为0.80至0
邹爱莲告诉记者,前不久,大英图书馆音像馆馆长克里斯宾在出席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后,专程来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亲眼目睹和亲身感受了清代金榜的典雅、庄重与神奇,他说,如果中国清代金榜不能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话,那将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谈到申报成功后,将对清代金榜及相关科举文献档案采取什么进一步的保护措施时,邹爱莲说,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强保护抢救与改善保管手段;二是开发研究,本着“世界记忆工程”抢救、保管、宣传、利用的原则,下一步会出台一个完善具体的方案,以引起国内外更加广泛的关注。
(摘自 国家档案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