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是永恒的追求
在这里,有人还原了那年代久远湮灭去的父辈记忆。
在这里,有人寻到了城市那曾经消失了的传奇秘密。
衣食住行,百姓息息相关,在这里,找到了20多年前的独生子女分房优惠政策,找到了现行的上海市最低社会保障工资标准。
上海市档案馆,3万多条政府公开信息和80多万卷档案,全部向市民无偿开放。
在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开放一周年、也是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实施一周年之际,上海市档案馆特地请来了市民和专家,诉说曾经的故事和中肯的期望。
沈祖炜(上海市黄浦区副区长、
冯惠玲(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随着政府服务职能的强化和政务过程的透明化,越来越多的政府纪录从一开始就是可以公之于众的,而及时、高效的档案服务,不仅可以有效地服务于政务活动,还可以成为加强民主监督、推进民主政治的一种有效手段。
孙潮(上海市徐汇区区长、法学教授):档案对政府来说是一种义务,对公众来说是一种权利。对公众来说,档案中只要不涉及国家秘密和他人隐私的部分都应该适时提供给公众;即使有密级的档案也应该在一定时期解密,因为档案是公共财产,公众有权了解,将来我们政府在这方面要做得更好,比如在目前的电子政府建设中,应该把档案工作的需求放进去,让老百姓在第一时刻能阅读了解档案。
杨心宇(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从2004年开始,上海的政府文件也依法公开了,甚至在东方书报亭都有免费提供,这是个了不起的社会进步。当然目前的档案公开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开放性要更积极一点。能开放的就开放,开放了要通过媒体告知大众;再比如,私人信息被收入后变成公共信息,权属怎么办?是否人人可以查阅?关系要理顺,服务要跟上。总之,档案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大有潜力可挖。愿档案馆资政育人,为民服务,舞台日益广阔。
(转摘自 上海档案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