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工作研究
档案馆全面开展征集工作以来,一批批数量可观、价值珍贵的档案资料被征集进馆,并在利用中大显身手。但是,从档案馆征集工作的职能和开展征集工作的成效看,从保管档案资料基地和各方面利用档案史料的中心定位看,从社会对档案利用的客观需求看,征集工作任务还相当繁重:一方面档案资料流失严重,流失现象还在继续;另一方面我们喊了多年丰富馆藏,改变结构,结果馆藏既不丰富,结构也不合理,尤其在举办展览和开展编研时,我们往往因为馆藏资料缺乏而尴尬不已。
存在上述问题有多方面原因:
从客观因素分析,一是档案征集工作难度大,档案资料来源分散,对象复杂。二是档案资料征集工作无章可循,《档案法》虽然规定公民有保护档案的义务,却没有对这些档案征集进馆做出明确规定,实际上也不可能做出规定,档案馆的征集工作基本上是各自为战。三是征集工作形势发生新变化,民间收藏异军突起,境外征集方兴未艾,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无偿征集已成为历史。
从主观原因分析,有四个不适应:一是认识不适应,在工作安排上重接收轻征集,征集工作零打碎敲,可有可无。二是投入不适应,据对辽宁省14个地市级档案馆调查,有征集机构的3家,仅占21.4%,其他馆的征集职能都含在管理(利用)处(科)内;预算内征集经费为零,只有少数档案馆能争取临时征集费用。三是方法不适应,对新形势下档案资料征集工作缺少系统研究和相应对策,没有明确的征集工作目标,征集工作只满足于下发一两个征集文件。四是人员不适应,征集工作人员配备虽达到100%,但素质参差不齐,有的缺少责任心和使命感,有的有畏难情绪,工作很难打开局面。同时还存在眼界不宽、信息不灵、底数不清、渠道不畅的现象。有人说:民间收藏家的征集和收藏是专业水平,而档案馆的征集工作却是业余水平,此话不无道理。
二、重新认识征集工作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1. 从征集与接收工作在档案馆中的地位和作用看,征集工作是丰富和优化馆藏的重要手段。我们习惯把接收与征集统称为收集,实际上两者有极大区别。国家对档案馆接收档案的范围、对象、内容和年限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就接收而言,丰富馆藏主要体现在数量、门类和载体上,而且首先体现在数量上,但衡量馆藏是否丰富的尺度不仅是数量,更主要是质量,即丰富和优化馆藏应该是统一体。征集工作不仅可以起到丰富和补充馆藏的作用,它更是优化馆藏的重要手段。
2. 从征集工作自身特点看,征集工作是档案馆最富活力的工作之一。正常的接收工作是按国家规定进行的,一般都是按章办事,可供选择的余地不大。征集工作则不同,主要的表现:一是征集工作的广泛性。接收工作因有年限和范围的制约,时空概念已被锁定,而征集工作则不然,征集的对象可以是档案也可以是资料和实物,因此说征集工作内涵更丰富,潜力更大。二是征集工作极富挑战性和刺激性。征集工作难度更大,充分体现了档案馆的个性和活力,征集工作的复杂性、征集内容的广泛性、征集方法的多样性,赋予了征集工作更多的挑战意味,成为锻炼和考验征集人员敬业精神和公关能力的试金石。三是征集工作有极大的伸缩性。主要表现在对征集工作人力和经费的投入上。因为征集工作的付出与征集材料的多寡、优劣是成正比的,征集效果如何,取决于对征集工作的投入程度,对征集物价值的鉴定水平,征集工作人员的公关能力和对征集品下落的知情程度,以及采取征集方式的创新等。
3. 从征集工作的性质看,档案资料的征集工作是传承人类文明、抢救文化遗产的重要行动。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大量的、珍贵的档案资料,由于自然、历史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许多档案资料分散保管在各个地区和部门,或散失于民间。档案馆担负着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使命,因此,加强对档案资料的征集,是档案馆义不容辞的职责。同时档案馆征集工作开展情况,所收藏历史档案资料的珍贵程度,也可以直接反映一个档案馆的社会知名度和文化品位。
4. 从档案馆征集工作的实践看,馆藏最有价值的档案资料,往往是通过征集获得的。正常的接收工作一般是你形成什么我就接收什么,而且各单位形成的档案良莠不齐,甚至一些没有什么查考利用价值的档案也被接收进馆。相比之下,征集工作更能反映档案馆藏结构的合理性和主动意识。
三、做好征集工作的几点思考
第一,征集工作要与时俱进。时代在发展,我们必须变革传统征集工作的思维定式,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树立大征集理念,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一是将征集工作列入档案馆重要工作日程,加大对征集工作的投入,建立机构,配备人员,给予经费保证。二是强化宣传,强调保护档案资料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在全社会营造良好征集氛围,使征集工作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三是以地方党委、政府名义制发相应的征集工作文件,制订征集办法,以便在征集工作中争取主动。四是建立征集工作指标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重奖。
第二,建立征集网络,突出征集重点。建立畅通的征集网络是做好征集工作的必要条件。这个网络由重点部门和重点人员构成,重点部门是:地方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等几大机关;各新闻媒体和新闻出版部门;文联、科协、社科联及所属组织;文博、图书、情报部门和信息中心;各级各类档案馆、室等。重点人员是:战斗英雄、劳动模范、老领导、老专家、地方名人、民间收藏家等。该网络要覆盖整个地区,要建立兼职征集人员队伍,并输入信息库进行动态管理。
征集工作没有既定的范围,可跨越时空,但亦要考虑地域因素,应包括:(1)有关地区行政区划、建置沿革等档案资料;(2)有关地区地质地貌,山脉、河流资源,物产等方面的档案材料;(3)有关地区的人文历史方面的档案资料;(4)上级领导人视察检查地区工作形成的题词、讲话、声像、报导等档案资料;(5)本地区获得上级机关授予的各类荣誉称号的牌匾、证书、锦旗、奖状以及上级新闻媒体对本地区的重要报导;(6)本地区领导和有关部门外事活动中收受和接收的各种礼品、纪念品、荣誉称号等方面档案资料和实物;(7)本地区的名牌产品、老字号、城市标志物如市树、市花、市徽、市歌、市鸟以及标志性建设方面的档案资料;(8)反映本地区著名人物或家族的档案资料,包括生平传记、著述发明、宣传报导、信函日记、声像等档案资料;(9)反映本地区重大灾害、重大活动、重大事件的档案资料;(10)反映本地区特定历史时期的档案资料,如“文化大革命”时期各类小报、像章、语录、袖标等;(11)其他有利用和收藏价值的档案资料。
第三,探索多种征集渠道和征集方式。除平时征集外还要做到:一是在接收档案的同时开展征集,如正常接收全宗的有关参考资料(大事记、沿革、简介、汇编等),接收撤销机构档案时应连同有关资料全部接收;二是通过会议和大型活动开展征集;三是通过业务指导和执法监督开展征集或发现收集、征集线索;四是开展专题性征集或通过举办展览开展征集;五是围绕编研课题征集相关档案资料。
档案资料征集进馆方式有六种:一是征缴法,即以法规形式对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国有企业等单位做出征缴档案资料规定,让他们无偿向地方档案馆报送或移交,此法适用于各类出版物和公务活动中形成的其他材料。二是捐赠法,指捐赠者自愿将自己形成或收藏的档案资料无偿向国家档案馆捐赠,其所有权为该接收捐赠的国家档案馆所有。三是征购法,有两种情况:其一非国有组织保存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资料,该组织可向国家档案馆出售,或因保管条件差等原因,由国家档案馆强行收购;其二是公民个人收藏的档案资料,向国家档案馆出售或由国家档案馆征购。四是寄存法,非国有组织或个人因保管条件等原因,本着自愿原则,在国家档案馆寄存资料,其档案资料所有权不变,国家档案馆可按约定收取一定整理、鉴定、保管费用。五是复制法,对于确有收藏利用价值而又难以征集进馆的资料,档案馆可采取复制方法,将其原件或复制件征集进馆。六是交换法,档案馆之间,档案馆与图书馆、博物馆之间,档案馆与档案室之间进行交流,互通有无。对某些重份档案资料或出版物可进行交换。
第四,提高征集人员素质。征集人员是开展征集工作的主体,档案馆应将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过硬的人员配备到征集岗位。征集人员也应提高素质:一是要熟悉档案收集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并能灵活运用;二是具有较强的公关协调能力,掌握征集心理学;三是具有鉴别真伪的能力,特别是要懂得一些文物、古籍、书画等方面的鉴赏常识;四是要有敬业精神,只要有努力必有所获的信心,征集工作一定会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