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资源基础理论看文件、档案在企业知识资源体系中的地位
当前,在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中有一种不良的倾向:许多学者与企业十分重视隐性知识及图书、情报类的外源显性知识,而轻视文件、档案类的内源显性知识。[②]笔者试图基于工商管理学中的资源基础理论来认识文件、档案在企业知识资源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源基础理论(Resource-Based Theory,简称RBT)成为企业战略管理领域的新兴理论。资源基础理论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两个要点:第一,企业的竞争优势不在于企业外部的力量,而源于企业内部的资源;第二,只有具有战略性、独特性、难以模仿性的资源才能为企业带来长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以前,企业把提高竞争优势的注意力放在外部环境,如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聚集目标战略,热衷于通过企业兼并收购来扩大市场份额。迈克尔?波特(Machael Poter)的《竞争战略》(1984)和《竞争优势》(1985)即是这一倾向的指导思想。后来人们发现:拥有超额利润率的企业竞争优势并非来自外部市场力量和产业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在信息技术与全球化的带动下,企业竞争环境的变迁较之过去更为快速和激烈。因此,企业对于外在的动态竞争环境的分析与掌握比过去更为困难,相比之下,企业内部资源与能力更容易被管理与控制,更适合作为企业拟订战略方向时的参考依据。[③]也就是说,当今社会经济背景下,“竞争优势的源泉不在企业外部,而是在企业内部”;“企业内在资源在企业竞争优势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④]
但是,并非企业所有的内部资源都能为企业带来长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能给企业带来长期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必须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具有战略性(strategic)。具有战略性即有具有稀缺性(rare)。一般性资源只是一个企业存续的基础,它不能保证企业能因此获得超额利润。在不同的时代,企业的战略性资源是不同的。土地在农业经济时代是战略性资源,到了工业经济时代,企业不可能因为拥有土地而获得竞争优势,土地便成了一般性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惟一的战略性资源。
二是,具有独特性(unique)。独特性是指为本企业所独有而竞争对手所没有。如果一项战略性资源同时为本企业和竞争对手所拥有,这就意味着双方拥有平等的竞争优势。
三是,具有难以模仿性(inimitable)。一家企业可能因为获得某项战略性的、独特性的资源而赢得竞争优势。但是,如果一段时间后,这一资源被竞争对手通过购买、仿制等方式也同样获取的话,那么本企业的竞争优势将不复存在。也就说,可被竞争对手模仿的战略性、独特性的资源,只能为企业带来短暂的、无法持续的竞争优势。
简而言之,企业长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源于企业掌握了具有战略性、独特性、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资源。如下图所示。我们可以将“具有战略性、独特性、难以模仿性的资源”简称为“核心资源”,将基于“核心资源”获得的长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称之为“核心竞争力”。
图:企业资源基础理论的基本框架
(二)
早期的资源基础理论研究学者认为,企业内部的知识是核心资源。20世纪90年代著名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提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后,众多学者进一步把核心资源指向企业内部的隐性知识。这是因为:第一,隐性知识具有战略性。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属于企业唯一的战略性资源;而且在企业知识资源体系中,隐性知识又比显性知识更加丰富。第二,隐性知识具有独特性。隐性知识存储于员工大脑,不同的企业拥有不同的员工,因而也就掌握了不同的(独特的)隐性知识。第三,隐性知识具有难以模仿性。隐性知识存储于员工大脑,难以复制、转移与模仿。
但是,这些学者在强调了隐性知识属于核心资源的同时,忽视了两个关键问题:第一个问题,显性知识是否也属于核心资源?[⑤]第二个问题,隐性知识属于核心资源,但是,企业如何才能真正拥有、管理、利用这种核心资源?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显性知识是否也属于核心资源?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企业显性知识分为两大类:一是图书、情报类的外源显性知识;二是文件、档案类的内源显性知识。对于外源显性知识(图书、情报)来说,作为一种重要的知识资源,它具有战略性;但是,企业的外源显性知识(图书、情报)都是从外部采集、购买而获得的,其竞争对手也可以通过同样的方式采集、购买而获取,因而它不具有独特性,更不具有难以被模仿性,所以不属于核心资源,无法为企业带来长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至于内源显性知识(文件、档案),首先,作为一种重要的知识资源,它具有战略性。其次,文件、档案是企业在自身的各项活动直接产生的,记录和反映的是本企业的各项活动过程和结果。每个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千差万别,因而它们产生的文件、档案也迥然不同。这就意味着内源显性知识(文件、档案)具有独特性。第三,企业生成、管理文件、档案是为了服务于本企业,而不是为了对外出售、交易。因而,任何企业都无法从市场购买到或通过其他正当的渠道得到竞争对手的文件、档案;更不可能通过模仿竞争对手的活动,而获取内容完全相同的文件、档案。这也就意味着内源显性知识(文件、档案)具有难以被模仿性。更何况,只要企业在运转,其活动过程中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新的文件、档案,这使得内源显性知识具有一种连续性。即便竞争对手偶尔可以通过非正当的渠道获得某企业的一部分内源显性知识,也不可能持续地通过非正当的渠道获得源源不断的内源显性知识。因此,内源显性知识(文件、档案)是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资源。
|
获取途径 |
是否具有战略性 |
是否具有独特性 |
是否具有难以被模仿性 |
能带来什么样的竞争优势 |
外源显性知识
(图书、情报) |
采集、购买 |
是 |
否 |
否 |
平等的
竞争优势 |
内源显性知识
(文件、档案) |
在企业自身各项活动过程直接形成 |
是 |
是 |
是 |
长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
也就是说,企业的内源显性知识(文件、档案)是“具有战略性、独特性、难以模仿性的资源”,即“核心资源”,它能为企业带来长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如表所示。由此可见,许多学者将显性知识完全排除在企业“核心资源”的范畴之外是片面的。他们没有深入分析文件、档案不同于企业外部获取而来的图书、情报、不同于社会上的公共知识的特点——在企业自身活动过程中直接产生,具有特别的生成背景,蕴含深层的“背景知识”。因而,他们没有认识到:文件、档案这种内源显性知识也具有战略性、独特性、难以被模仿性,属于企业的“核心资源”,能为企业带来长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接下来,我们再看第二个问题:企业如何才能真正拥有、管理、利用隐性知识这种核心资源?隐性知识占企业知识资源的大部分,而且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但是,隐性知识存储于企业员工个人的大脑之中,难于管理。根据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的SCEI模型,对于隐性知识的管理有两种途径:一是,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二是,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外部化”(externalization)。[⑥]但是,隐性知识“社会化”之后还是隐性知识,仍处于难于管理的状况,而且当员工流动率较大时,组织的隐性知识资源就易于流失。因此,一些学者质疑“社会化”的真实有效性和普遍适用性。至于,“外部化”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即通过生成记录将隐性知识“物化”于文件、档案之中,转化成为显性知识;然后通过文件、档案的传递与利用实现显性知识的传播与利用。学者贝克曼(Beckman)就认为,“隐性知识只有通过外部化、文件化转化为组织的能力才能对组织产生价值”。[⑦]
解答上述两个问题之后,我们就会发现:第一,文件、档案(内源显性知识)也是企业的核心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第二,文件管理、档案管理是有效获取、管理、利用隐性知识(企业核心资源的一种)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文件、档案在企业知识资源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文件管理、档案管理在企业知识管理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注释:
--------------------------------------------------------------------------------
[①] 徐拥军.企业档案知识管理模式——基于双向视角的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50~52
[②] 徐拥军.企业档案知识管理模式——基于双向视角的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10~11
[③] R. M. Grant.The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Implications for Strategy Formulation[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9, 33(3):114~135
[④] 林祥.企业核心资源理论与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3
[⑤] 有些学者并非无意忽视了这一问题,而是想当然地认为,所有显性知识易于传递、模仿,所以不属于企业核心资源。
[⑥] Ikujiro Nonaka and Hirotaka Takeuchi.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⑦] 转引:林东清.知识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17
(作者:徐拥军,知识管理中心(Knowledge Management Center)高级咨询专家,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博士)
原载《档案与建设》2007年12期,发表时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