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指导
以“民需”为导向构建民生档案利用体系
发布时间:2008-05-17
近年来,江苏省张家港市档案局以开展民生档案建档和民生档案开发服务为主线,紧紧围绕建立、健全、优化服务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建设,不断优化整合民生档案资源,拓展服务渠道,打造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环境,全面提高服务民生的效率和层次。
整合民生档案资源,提升服务能力。张家港市档案局贯彻民本思想,围绕服务民生的需要,调整馆藏建设思路和收集导向,扩大开放度,改变了过去以接收党政机关文书档案为主的传统做法,突出了民生档案在资源建设中的地位。将接收范围扩大到与群众关系密切的政府已公开现行文件和民生专门档案、部分基层单位的涉民档案,使档案馆为民生服务有了更加充足的资源,档案的专业服务优势也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一是扩大档案接收范围。张家港市档案局在做好各单位到期档案正常移交接收工作的同时,对民生档案提前接收,使民生档案比重增加。会同市民政局,将分散在各镇和有关部门的退役士兵档案共4446卷全部接收进馆;会同市国土局,将散存在各镇国土所、村建办的农民建房、拆迁补偿的村镇建设档案共4600卷全部接收进馆;随着企业改制工作的展开,一批改制和破产企业的档案被接收进馆,这些档案为下岗工人维护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市档案馆围绕多元化馆藏体系建设,将公证档案、知青档案和农转非、干部任免、录用档案以及婚姻档案、村民建房、拆迁补偿档案、独生子女档案等都全部接收进馆。近年来,这批档案的利用卷次达到全馆利用卷次的85%左右,在解决纠纷、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是加大公开信息的收集力度。为保证广大人民群众能及时了解、充分利用政府的政策法规以及各种信息,近年来,张家港市档案局将接收范围扩大到与群众关系密切的现行文件和政府公开信息。除国家有明确规定不能公开的,其他涉及公民自身权益的相关文件材料均列入公开范围。到2007年底,市档案馆已接收了现行公开文件近3万件,主要是群众就业、社会保障、住房、教育、医疗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政策文件。目前,现行文件利用工作不再是档案部门的独角戏,而是成为由政府诸部门整合信息资源、扩大民众知情权的重要举措。
优化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环境,提高服务效率。为全面推进民生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进程,张家港市档案局首先集中力量,优先整理、编目群众利用率高的民生档案。其次是加快民生档案专题数据库建设进程。近年来,市档案局围绕建立一条以需求为导向,以优先为前提,以共享为基点,以便于检索和在线利用为发展方向的档案信息化建设之路,大力开展民生档案信息化建设。目前市档案馆已初步建成了婚姻档案、干部职工录用、任免和村镇建设、独生子女、复退军人档案等专题数据库,全面提高了民生档案的查全率和查准率。第三是加快档案的鉴定和开放。确立“档案开放为原则,不开放为例外”的新的指导思想,消除片面的保密观念,努力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的档案信息资源,尽可能满足社会公众的利用需求。
拓展服务渠道,提高服务层次。张家港市档案局紧紧围绕积极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的执政理念,增加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探索档案工作为民生服务的最佳方式和途径,通过开发民生方面档案编研材料、打造面向民众的展览精品、组织开展家庭建档等活动,使普通百姓在利用档案维权的同时,又能充分享受到档案文化的独特魅力。
强化服务意识,提升群众满意度。近年来,张家港市档案局比以往更加注重窗口服务,围绕为利用者服务这一中心,建立和健全了首问负责制、行为规范、工作流程、收费标准和利用指南等规章制度。简化查档手续,为下岗职工、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开辟绿色通道,开展特殊服务。同时建立了查不到档案登记、定期反馈制度。这些人性化的做法,有效拉近了档案馆与民众的距离,促进了社会和谐。
整合民生档案资源,提升服务能力。张家港市档案局贯彻民本思想,围绕服务民生的需要,调整馆藏建设思路和收集导向,扩大开放度,改变了过去以接收党政机关文书档案为主的传统做法,突出了民生档案在资源建设中的地位。将接收范围扩大到与群众关系密切的政府已公开现行文件和民生专门档案、部分基层单位的涉民档案,使档案馆为民生服务有了更加充足的资源,档案的专业服务优势也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一是扩大档案接收范围。张家港市档案局在做好各单位到期档案正常移交接收工作的同时,对民生档案提前接收,使民生档案比重增加。会同市民政局,将分散在各镇和有关部门的退役士兵档案共4446卷全部接收进馆;会同市国土局,将散存在各镇国土所、村建办的农民建房、拆迁补偿的村镇建设档案共4600卷全部接收进馆;随着企业改制工作的展开,一批改制和破产企业的档案被接收进馆,这些档案为下岗工人维护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市档案馆围绕多元化馆藏体系建设,将公证档案、知青档案和农转非、干部任免、录用档案以及婚姻档案、村民建房、拆迁补偿档案、独生子女档案等都全部接收进馆。近年来,这批档案的利用卷次达到全馆利用卷次的85%左右,在解决纠纷、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是加大公开信息的收集力度。为保证广大人民群众能及时了解、充分利用政府的政策法规以及各种信息,近年来,张家港市档案局将接收范围扩大到与群众关系密切的现行文件和政府公开信息。除国家有明确规定不能公开的,其他涉及公民自身权益的相关文件材料均列入公开范围。到2007年底,市档案馆已接收了现行公开文件近3万件,主要是群众就业、社会保障、住房、教育、医疗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政策文件。目前,现行文件利用工作不再是档案部门的独角戏,而是成为由政府诸部门整合信息资源、扩大民众知情权的重要举措。
优化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环境,提高服务效率。为全面推进民生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进程,张家港市档案局首先集中力量,优先整理、编目群众利用率高的民生档案。其次是加快民生档案专题数据库建设进程。近年来,市档案局围绕建立一条以需求为导向,以优先为前提,以共享为基点,以便于检索和在线利用为发展方向的档案信息化建设之路,大力开展民生档案信息化建设。目前市档案馆已初步建成了婚姻档案、干部职工录用、任免和村镇建设、独生子女、复退军人档案等专题数据库,全面提高了民生档案的查全率和查准率。第三是加快档案的鉴定和开放。确立“档案开放为原则,不开放为例外”的新的指导思想,消除片面的保密观念,努力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的档案信息资源,尽可能满足社会公众的利用需求。
拓展服务渠道,提高服务层次。张家港市档案局紧紧围绕积极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的执政理念,增加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探索档案工作为民生服务的最佳方式和途径,通过开发民生方面档案编研材料、打造面向民众的展览精品、组织开展家庭建档等活动,使普通百姓在利用档案维权的同时,又能充分享受到档案文化的独特魅力。
强化服务意识,提升群众满意度。近年来,张家港市档案局比以往更加注重窗口服务,围绕为利用者服务这一中心,建立和健全了首问负责制、行为规范、工作流程、收费标准和利用指南等规章制度。简化查档手续,为下岗职工、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开辟绿色通道,开展特殊服务。同时建立了查不到档案登记、定期反馈制度。这些人性化的做法,有效拉近了档案馆与民众的距离,促进了社会和谐。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08年5月8日 第三版
下一篇:正确对待国企档案人员精减问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