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对待国企档案人员精减问题
打开认识的阀门
从事档案工作,是社会的分工,是企业管理的需要。而情况是不断变化的。随着国家各项改革的推进,企业档案管理的外部环境越来越不容乐观,企业制度的一次次改革,使不少单位的档案管理机构降格、档案人员大幅精减。人手紧、忙不过来,已成为许多企业档案人员面临的突出问题。对此,多数档案人员都能冷静分析、从容面对、科学处理,但部分档案人员却不能理解,有的情绪低落、工作消极;有的虽拼命干,但心里很不痛快。究其主观原因,这恰恰是自我封闭的结果,是认识走入了误区。在企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要生存、要发展,降本增效已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而压减企业在职人员,降低人工成本,又作为降本的重要措施,甚至成为经常性的手段。实际上,在职人员被大力度、快速度的精减,在企业是一种普遍现象。如果我们从宏观上去调查、去认识、去分析,就能豁然开朗地看到:这,并不只是我们一家,这,并不是意外的挫折。如果能理解到这是正常的、合理的现象,是企业发展、社会发展的必然,我们就能像打开了认识的阀门一样,理通、气顺,将怨气化解,就能想出应对的办法而逐步适应。但确有个别企业不切实际地过分压减档案人员,致使重要的档案工作无法开展。即使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也要冷静对待,既要积极服从,还要主动寻求解决办法。通过多方位的宣传、争取领导的重视、适时提交解决问题的申请,去努力争取问题的解决。一时解决不了,就继续争取;一时干不过来,就拣最要紧的干。
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知识水平
一个人的工作效率往往大有潜力可挖。有许多中国人受聘到外资企业工作,少数人因工作太紧张、太累而退出,而多数留下来的,经过一段磨炼之后反而比外国人干得还好。当在校学生面临大考时,复习的效率格外高;当人们承担某项突出任务时,工作速度也格外快,这也说明每一个人都有大量的能力和潜力可挖。同样在档案管理上,如果你觉悟高、业务强,你就能以“高效率”部分解决甚至完全解决由于人手少所带来的困难。
想干,还得会干。档案工作效率是与其业务能力、知识能力紧密相连的。登高才能望远。如果你的业务和知识水平高、阅历广,你就能较快速地进行档案分类、检索、操作微机、撰写文章;如果你的操作技能高,你就能以超人一倍、两倍的速度完成某项具体工作。要提高业务水平,不排除要外出参加培训、考察,参加本专业学会的活动等,但更主要的还是要靠刻苦自学,要从书本中学,从实践中学。只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一般经过几年时间就能达到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水平。
努力争取外部条件
企业档案管理的外部条件往往是更重要的条件。领导的重视,全员档案意识的提高,档案管理制度、考核制度的落实,管理硬件的配备等等,如果这些方面都落实得好,档案人员就如鱼得水。另外,在企业暂时不能为档案部门增配人员的情况下,从下列方面争取外部力量是解决人手紧的较好办法:返聘或外聘较内行的档案人员,雇长期或短期临时工从事档案管理的一般性工作,对档案的后期鉴定、原纸质档案的文字转录等工作实施有偿的外委托或总承包等等。但无论是宏观的还是具体的外部条件的争取,都得靠档案部门率先呼吁、宣传、申报,等是等不来的。
总之,解决企业档案人员人手紧是个大课题。要解决它,必须从各方面着手,从自我挖潜和争取外部条件两个方面双管齐下。只要认真做了,人手紧的矛盾就会逐步得到缓解。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08年5月12日 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