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夕奋发路 旧馆焕新颜 ----兰州市档案馆工作纪实
兰州,是古丝绸之路重镇,有着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如兰之州,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文化洪流中,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民族文化交汇融合,彰显出了新的文化活力,为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增添了新的魅力。
坐落于百里黄河风情线上的甘肃省兰州市档案馆,立足兰州,放眼全国,和着这座城市的气息和脉动而不断奏响着新的乐声,创造出了一流的业绩,为这座城市增添了光彩。近年来,在经济社会欠发达的地区,依靠自身强烈的进取精神,市档案馆始终致力于改革创新、提质增效,打造开放、效率、活力的现代化公共档案馆。近5年连续获评全省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优秀单位。2011年晋升为国家二级档案馆。2012年获选兰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4年晋升为国家一级档案馆,成为甘肃省第一家市、县级国家一级档案馆,入选为第一批“甘肃省档案干部培训教育实习基地”。2015年12月,被国家档案局和人社部授予“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破瓶颈,完善功能布局
据悉,早前的市档案馆,由于建成时间较早,功能设计不够完善,各项硬件不够规范,使得功能发挥显得较为滞后。对此,兰州市有关领导提出,这种状况与兰州市省会城市的定位不相适应。市档案局馆长李永生介绍说:“当时我们认为刻不容缓,档案事业必须创新发展”。此后,在市委、市政府和市财政大力支持下,市档案馆按照面积达标、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安全保密、服务便捷、节能环保的要求,内外兼修、软硬并重,突出档案馆“五位一体”功能建设的系统性。在外部,对大楼外围护结构使用新型环保、节能、保温材料进行了整体改造,在内部,重新调整和布置各类用房,在较短时间内使基础条件极大改善,面貌焕然一新。在档案保管保护方面,实施了档案库房环廊封闭工程,升级改造了安保系统、消防系统、温湿度系统等现代化、智能化保管条件,实现大楼内外视频高清监控一体化,进行常年全天候不间断的监测与保护,此外,还特别为馆藏重要档案建立了特藏室,配备了必要的设施设备。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方面,新辟2个展厅,总面积达到330平方米,目前,新建的特藏展厅也即将完工。在档案提升服务能力方面,新建政务信息与档案查阅服务大厅,面积130平方米,使用量子伟业PED数字化档案馆管理系统,提供一站式查阅利用服务。在电子文件备份中心建设方面,新建档案信息化中心,其中一项基础功能用于全市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正在筹划建设兰州市电子档案接收利用系统,并被列入市委、市政府督办项目。功能布局的不断完善,让各项工作迅速有了广阔的空间,发展驶入快车道。
创家业,丰富档案资源
档案资料是档案事业的基础和核心,是档案部门安身立命的家底。“十一五”末,市档案馆不但馆藏量偏少,仅为6万卷(件),而且结构比较单一,绝大部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机关单位的文书档案,正如一位工作人员所说,“有点说不出口,拿不出手”。本着对历史记忆高度负责的态度,市档案馆以数量充足、质量优化、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具有特色为目标,大力开展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档案工作被列入依法治市考核体系,每年联合市人大、市法制办等相关部门开展执法检查,为档案资源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兰州市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实施细则》《兰州市重大活动重大事件档案管理办法》《兰州市电子文件接收标准》等一系列文件相继出台,进一步加强了档案资源的前端控制,提高了档案收集整理制度化、规范化水平。通过采取集中时间、集中人力、集中整理的“三集中”方式,建立由市直部门牵头的档案工作协作组,不定期进行全市通报等多种措施开展监督指导工作,主动介入,参与全市性重点工作、重大活动等,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有效地拓展了档案资源建设的广度。同时,发动档案局馆干部职工,利用报纸、网络等各种平台,多方寻找线索,广泛收集实物、照片等各种形式的有关兰州的珍贵特色档案,延伸了档案资源建设的深度。值得一提的是,把民生档案纳入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摆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优先位置,接收了招工、婚姻、社保、医保等民生档案,开展了名人建档、家庭建档等特色活动,切切实实提高了档案馆的“温度”。如今,兰州市档案馆馆藏档案近20万卷(件),档案数字化达到80%以上,馆藏结构实现了多元化,载体形式由单一型向多介质型转变,大量历史档案资料、全市重大活动和重大事件、重点项目、民生领域、兰州珍贵特色以及电子文件等被纳入接收范围并接收进馆,纵向追溯到了清朝时期,横向涵盖了兰州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
塑形象,发挥档案作用
兰州市档案局馆副局馆长刘承业说:“以前,我们思想上认为档案工作是‘三线工作’,摆不上位置,对档案的认识仍停留在传统的‘记录历史’的功能上,重保管轻开放。随着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实践的深入推进,我们树立了新观念,档案工作也是‘一线工作’,档案除了记录历史,还有决策参考、展览教育、社会课堂、信息集聚和传播、咨询利用、市场服务、文化消费和学术交流等功能。”观念的转变,使路子越走越宽广。市档案馆大力推进档案文化建设,从服务党政机关向服务社会公众转型,在“文化兰州”建设中发挥了档案的社会效益,展示了档案的独特意蕴。由于市档案馆地处黄河风情线,同时属于窗口服务单位,因此,注重在馆内营造具有档案文化特色的浓厚氛围,充分体现为民利民的价值理念。比如,在各楼层设计布置反映兰州历史文化的老照片和兰州城市建设新貌的照片、悬挂书画作品,在显要位置设置政务公开栏、楼层索引、LED显示屏、触摸屏,在查阅大厅设立“党员先锋岗”,等等,增强了亲和力,让公众有如沐春风之感。当然,如何使兰台之“兰花”绚丽绽放、让馆藏档案充分利用,更是他们视野的焦点、着力的重点。近年来,兰州市档案馆开展了红色档案、兰州战役、档案进学校进社区、“国际档案日”宣传活动等社会教育活动,举办了兰州新区建设展、兰州名人书画展、兰州珍贵档案展、兰州65周年辉煌成就展等档案展览,出版了《奔跑的兰州》《兰州红色档案》《兰州市档案珍藏》等13种编研成果,制作1部档案电视专题片,年均接待查阅利用档案1500多人次,接待参观展览2000多人次,引起了广泛好评和赞誉。从市委主要领导的亲自批示,到广大群众的感谢信、锦旗,从干部的提拔使用,到青年人才的培养成长,诠释了“档案工作大有可为”“有为才有位”的含义,见证了档案从“深闺大院”走向“寻常百姓家”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