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峰煜同志先进事迹介绍
卞峰煜同志,1951年9月出生,浙江嵊州人,中共党员,曾为我省最早的援藏干部,担任过西藏林芝地区监察局副局长,后任绍兴市农业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现任绍兴市档案局局长、市档案馆馆长。
卞峰煜同志的主要事迹如下:
一、锐意创新:“清冷”岗位上干出了火热事业
卞峰煜同志先后担任过监察局、农业局的领导职务,在反腐倡廉和发展“三农”的一线工作中,表现突出,颇有建树,多次获得先进称号。1991年,他在援藏期间,被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财务整顿先进个人”;2001年,他在农业局工作时,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先进个人”。
2000年12月,他调至绍兴市档案局任局长。这个陌生的环境,对他来说显得有些“清冷”。有人劝他:你年近半百,“官”当到顶了,该享享清福了!但是,全新的事业,激起了卞峰煜同志一种新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他潜心研究档案工作,发现这个以往不为人关注的部门,确实有太多的困难,也同样有太多的事可干。于是,他立誓:“我离退休还有10年好干,豁出去了,把这10年押上去!”
如何使档案从“文件仓库”中走出来,从“书斋式”的环境中跳出来,理直气壮地走上“一线”,贴近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这是卞峰煜同志孜孜以求破题的工作目标。他运用新的理念来“激活”部门,瞄准新的制高点,在创新的平台上有所作为。他经常对同志们说:“大胆去工作,有事我来扛。”
他大胆打破档案接收利用中时间、区域、全宗界限,大胆地对档案资源进行整合,提出了“大档案”理念。市档案馆馆藏从2000年的不足8万卷上升到2006年的30万卷,馆藏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他主持创办了《档案信息摘报》和《档案参考》,主动为党委、政府遴选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及时提供决策参考,多次获得市领导的批示。同时,他主持编写了24种编研材料,有据有理地提出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性方案。特别是在市委、市政府重大会议和市“两会”之前,他总是亲自策划选题,分别编撰了《辉煌二十年》、《绍兴人大二十年》等专题资料,送交与会同志,为加深理解重大决策背景作好“铺垫”,赢得了领导和代表、委员的普遍好评。
绍兴市档案局许多同志都说:卞峰煜局长的以身作则,唤起了档案局同志的创新激情,在“清冷”的岗位上干出了火热的事业。确实,市档案局自2000年以来,多次被授予“市级文明单位”和“文明机关”的称号,在市级机关考核中多次被评为一等奖部门。2003年,被评为“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在全省档案事业“十五”评估中,获“全省档案事业发展综合评估先进市”称号。“十五”期间,全市档案部门有7个科研项目通过省级以上鉴定,其中有两个项目获国家档案局年度优秀科技成果奖。2003年7月,与有关单位协作完成了“地方重大活动中视频档案的采集与开发系统研究”课题,有效实现了视频档案永久保存和实时利用,并在全省推广。
二、开门为民:把“神秘”部门办成了百姓窗口
无论在监察机关、农业部门,还是在档案部门,卞峰煜同志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密切联系群众,想方设法为老百姓解决困难,在不同的岗位上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共同目标。
过去档案部门往往被视为管理森严的“神秘”机关,长期以来与老百姓没有多大的联系。卞峰煜同志审时度势,依据政务信息公开的原则,首先提出档案开门服务的创新思路:“老百姓有权利用档案,我们就有义务提供档案服务”。2002年初,绍兴市档案局建立了全省第一家党政文件查阅中心,集中收集与老百姓工作、生活有关联的“红头文件”,公开向社会开放,受到了省政府办公厅的充分肯定。不久,在全市各级档案馆都建立了文件查阅中心。2003年4月,他又指导越城区皋埠镇建立了全国首家乡镇文件查阅窗口,初步形成了现行文件查阅中心三级网络。
不少投资者想在绍兴创业发展,需要了解有关政策法规,都会来文件中心看一看。有位来自温州的企业家两次来文件中心查阅利用,结果都出乎意料地获得了最新的文件资料。他说,虽在绍兴举目无亲,但文件中心就可以满足我的需要,真是很方便。
由于政策往往是连续的、一贯的以及配套实施的,因此许多市民在查现行文件时,一般总要追溯到历史文件(档案)中去。文件中心的对外服务,不但满足了群众对现行文件的利用需求,而且大大激活了沉寂的档案和资料资源,起到了“文件引档案、文件连档案”的效应。
近些年,卞峰煜同志又积极开拓档案部门为民服务的新领域,在全省率先启动婚姻、房产、公证等民生档案的对外开放,彻底改变了档案馆门可罗雀的状况,查阅档案的人次连连翻番,其中90%的查阅者是普通群众。如今,档案馆成了老百姓办事不得不去的窗口,他们大多是为解决切身利益问题寻找有关文件依据而来,主要有农民、下岗职工、残疾人等,查找的文件主要集中在土地征用、工资、工龄、医疗费、房产等方面。档案馆为老百姓提供了解难释惑的依据,在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同时也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三、立言立行:为“官”一任,永葆公仆本色
卞峰煜同志担任领导干部以来,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勤政廉政,保持和发扬求真务实和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立言立行,说到做到,为机关干部树立了标杆,带动了部门的良好风气。
8000万元投资的新馆建设项目即将上马,卞峰煜同志以此为鉴,毫不含糊地敲响警钟:“不能大楼立起来了,人却倒下了”。项目招标、施工方案、内部装修,在工程的每一阶段,每一个环节,他都切实履行公开办事制度,让机关全体干部人人参与讨论,以民主投票的形式形成决策。在施工现场,他实地踏勘平整出的每一块场地、开挖的每一条管沟,反复测量,一丝不苟。以往建筑业内部都有潜规则:土石方就是“鬼石方”,开挖多少只能“毛估估”,可是卞峰煜盯在工地,非要测出到底多少方量不可,而且八九不离十。有个施工员跟他说:“你都是要退休的人了,还那么较真干嘛?”卞峰煜同志严肃地回答:“要干好工作就不能有半点虚假,国家投资的每分钱都要用到实处!”
虽然市档案局事业经费逐年增加,但是卞峰煜当家理财,常常把一分钱掰成两半用,千方百计节省经费。档案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已经用上最新配置的液晶电脑,而作为局长,他的办公桌上却还是上世纪出品的“金长城”电脑,直到所有机关干部的电脑都配齐了,他才最后一个更新。他说,能用就行,没必要赶时髦。局长精打细算的“精明”,培育了机关的节俭意识。局里提倡无纸化办公后,只供墨水,从此不再领水笔;办文若能网上传送的,就不再用纸打印;若要打印的必须一张纸、两面用;自己能干的事绝不“外包”,在数字档案馆建设中,卞峰煜总是说,经费能省一点是一点。如190万页原文22万条目录的数字扫描这一项,基本上靠局里同志动手干成了,如果甩手“外包”就要多花20多万元。
机关常常有一些笨重的力气活,按理出钱雇几个民工就行了。可卞峰煜主张该省的还是要省,通常都是自己带头,与其他工作人员一起肩扛手拎。去年4月,有14万卷档案要从绍兴县兰亭镇的乡下搬到市区的库房,如此众多的数量,相当于当时全馆的馆藏量。卞峰煜同志亲自带队,组织干部既当搬运工,又当押车员。他随车不断往返,与同志们一起对档案逐卷进行编号、登记、装箱,然后搬上卸下,忙了整整三天时间。搬运过程中,他对身边机关同志说,人生的价值不在于花多少钱,而在于能够出多少力。
四、忘我奉献:与病魔斗争,挺直共产党员脊梁
卞峰煜同志援藏4年回来后,身体时常有些不舒服,患肾结石10年之久,后来又发现声带发音困难。此刻,他调任档案局工作,原本可以放慢节律,却反而更加忙碌。
2003年9月,档案馆新馆项目正式立项。为了新馆建设,卞峰煜同志三次谢绝住院治疗,与死神赛跑。2004年初,医生在他的甲状腺里发现了肿瘤,要求他立即住院治疗。可他当时正忙于新馆的立项选址、资金筹措等,无论如何也不肯住院。
2005年,病情进一步加重,确诊为甲状腺癌,需要马上手术。在医生的再三要求下,他才勉强住进了医院,但他放心不下新馆建设,最终还是在自愿放弃治疗的协议书上签了字,离开医院返回工作岗位,平时就靠中药来做一些辅助治疗。很快,药杯由小变大,大杯换成了暖壶,暖壶又换成了大号的可乐瓶。
直到2006年7月,档案馆新馆的桩基基本打好了,卞峰煜那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才答应转赴上海治疗。经检查,病情比想象的更为严重,癌细胞已经扩散到颈椎,手术风险非常大,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当了解到卞峰煜的局长身份、了解到他为了工作推迟就医的实情后,医生和护士无不为之动容。
手术后,气管切口迟迟不能愈合,又需要长期放疗。病至如此,有人劝他:“歇歇吧,别干了,留给下一任吧”。卞峰煜手里捧着药罐子,心里还是放不下档案事业的发展。2006年11月,他还在绍兴住院,听说新馆已盖了三四层高,他忍不住溜出病房,跑到工地转了好几圈。第二天,刚刚有所好转的伤口又发炎,浓血都流到领口上。同志们看不过去了:“老卞为了新馆建设,把命都搭上了。”
今年4月,卞峰煜同志身体还未复原,但他毅然回到了工作岗位,重新为工作而奔忙。他说:“我无悔今生,假如有一天生命之钟停摆了,我愿把它定格在今天的岗位上。”
卞峰煜同志无愧于忠诚党的事业的好干部、好党员。在他的身上,闪耀着我党历来倡导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体现了新时期领导干部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展现了档案工作者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是我省“作风建设年”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又一重大先进典型。
浙江省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