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复始,万象更新。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我们挥别2019,迈入2020。回头看,过去一年,市档案馆“兰台e窗”共受理查档服务申请7602人次,提供档案复制件23198页,其中网上查档1619人次,异地跨馆查档47人次。全年收获感谢信17封,锦旗3面。这个小小的窗口,每天都上演着很多温暖的故事……
最多跑一次,再晚也服务
3月早春,来自上海的钱律师带着法院协查函匆匆赶来查档。由于案件复杂,查阅工作从早上一直持续到当天晚上。“兰台e窗”工作人员毅然放弃中午和晚上的休息时间,协助调取了20多卷实体档案,帮助查找相关线索。在窗口工作人员的热情、耐心帮助下,钱律师在一天之内就完成了查档,顺利赶上了最后一班回沪高铁。“兰台e窗”工作人员优质真诚的服务让钱律师非常感动,回沪后,她特意寄来表扬信:“对于窗口工作人员为减少本人再跑一趟而不惜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的行为,本人抱以万分感谢!”
70年前的档案尽特殊的孝心
钱女士的父亲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一名地下工作者,但是由于当时情况复杂,钱老的身份一直没有得到组织认定。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钱女士看到很多父亲的战友们都拿到了共和国勋章,她走进市档案馆,想查一查当年留下来的线索,为父亲弥补一下遗憾。她也一直这么认为,70多年过去了,当时的情况又特别复杂,线索可能很难查证。在了解到情况以后,“兰台e窗”工作人员立即调取了相关时期的档案。通过仔细梳理,找到了一封当时的信件,其中提及钱老先生曾经是YF(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组织的代称)的身份。“太棒了!想不到这样一封信件从侧面证实了我父亲的身份。”钱女士拿着复印件兴奋不已,甚至忘记了找工作人员盖章认证。“时隔70多年,可以找到这份档案,真的是太好了!非常感谢你们的帮助!让我有机会用这样特殊的方式向老人尽一份孝心。”
难忘昔日同窗情 更喜兰台又重逢
悠悠同窗情,深深铭于心。2019年“兰台e窗”接待了10多批前来查找学籍档案的市民,其中印象深刻的是杭州第二中学63届毕业学生。他们现在都已年过古稀,因此对昔日的同窗情更为怀念:“年轻的时候忙着打拼,现在年纪大了,退休了,特别想念小时候的同学们。可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对很多同学的印象都模糊了。听说你们这里保管有我们学校(杭二中)的学籍档案,我们来碰碰 运气,看能不能找到当年的同窗。”
当一卷卷泛黄的名册、一张张青涩的照片徐徐展开的时候,很多老人激动得眼角湿润,仿佛又回到了56年前的时光。“有了这些资料,找起人来就方便多了。感谢市档案馆保存的这些资料,让我们很多人有幸在半个世纪以后得以重聚!”
每一份档案的背后都藏着一个故事,或令人感动,或令人唏嘘,或令人泪目,或令人开怀。市档案馆“兰台e窗”这个小小的窗口,每天迎接着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查档者,见证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也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日月兴替。
正如一位年近80的老先生在留给我们的感谢信中所写:“旧时的档案是静默无声的过往岁月见证,殊不知半个世纪前的记录,居然在今天形同‘站了起来’。我们坚信,杭州档案馆的事业,随着馆员们的不断精益求精,必将为杭州城市增添光彩。”
让我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