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档案馆开展“5.12”地震灾情档案征集工作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个让所有国人痛彻心扉的时刻,在祖国西南的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强烈地震。刹那间,天崩地裂、山河破碎,许多无辜生灵瞬间消逝,整个中国顿时陷入无比的国殇之痛中。
一转眼,汶川大地震已过去二十多天了。尽管余震还有,但救援抢险还在继续,越来越多的捐助物资和专业志愿者奔赴灾区,一场人类与天灾的搏斗正惊心动魄地进行。然而,面对数万遇难同胞的在天之灵,作为守护历史的兰台工作者,究竟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呢?
为了完成历史所赋予我们的责任,让更多人深入、直观地了解这场旷世天灾,成都市档案馆派出精兵强将组成特别工作组,第一时间赶赴受灾严重的都江堰市和彭州市,进行地震灾情档案的征集工作。
此次征集工作的目的,主要是收集能体现地震本身对灾民造成伤害的档案实物。由于遇难者多为孩子,我们特意重点征集了关于他们的遗存实物,包括从教室废墟中找到遇难学生的作业本、语文试卷、阅读卡、迎奥运图画、大头贴像册和学生胸牌等。我们想通过一件件遇难者的遗物,还有对遗属和生还者的采访,努力勾画出那些曾经天真烂漫的笑脸,再现他们在地震那一刻的所作所为,让人们真切感觉到生命的脆弱以及自然的无情。与单纯的收集文件用于政府工作查考不同,这些灾民的第一手资料见证了灾难对生命的摧残,它不会只停留在一串串呆板的数字上,而是从民生的角度让人懂得去尊重生命、珍视生命。尽管这是一幕历史的悲剧,但我们认为收集并记录它,对后人意义重大。
除了自身组织力量进行收集外,成都市档案馆还向社会公开征集地震灾情档案。5月23日,档案馆接收了首批“5.12”汶川大地震的部分遗存实物,这是地震发生后,《成都晚报》“傅艳工作室”的记者在都江堰新建小学采访中收集的,主要有四年级二班遇难学生的作业本、考试试卷、手工图画、像册、日记、创作的诗歌、奖状、跆拳道等级证书、学生胸牌等实物。这些实物的接收,进一步丰富了馆藏内容,为下一步建立“5?12”地震专题全宗档案做好了必要准备。
与此同时,征集工作也引起了全国媒体的广泛关注。截止目前,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多家媒体已对此次征集活动进行了采访,四川电视台、成都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东方卫视、《成都晚报》、青岛《半岛都市报》、《法制日报》等媒体也对活动的进展情况进行了滚动报道。
面对未来,成都兰台人深深明白,所做的这些还只是沧海一粟,要让历史真正记住这场灾难还有很多事情可做。我们相信,只要有一颗以民为念、以民为本的决心,民族的苦难记忆就不会在后世的手里随风而逝,那些在灾难中瞬间消失的生命,也必将在兰台的珍藏中得到重生与安息! (成都市档案局政策法规处 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