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外交中的第一(附图)
毛泽东主席签署、周恩来外长副署的新中国第一份国书。
新中国接受的第一份国书。
新中国迎来了55 周年华诞,新中国外交也走过了 55 年历程。不久前,我们无意中在外交部档案馆某办公室看到一只陈旧、笨重的大木箱,一问才知道,这竟是档案馆征集到的一件新中国外交文物——一只从延安时期一直使用到新中国外交部成立的外交文件箱。这使我们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在我们的要求下,档案馆的同志带我们瞻仰了一批珍贵的文物和照片,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新中国外交的不平凡历程。
新中国第一份外交文件是周恩来送交各国政府的毛泽东主席公告的函件。它被连夜送达各国政府驻北京和南京的前外交人员手中。第一处部址选在北京的外交部街33 号。第一份国书是王稼祥出使苏联时递交的……
第一批工作人员
1949年 11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成立。
1952年部分工作人员在办公楼前合影。
1947年初,随着内战的全面爆发,中国共产党在南京的机构和北平军调处执行部的工作人员陆续返回延安。周恩来一回到延安就召集曾在中共南京办事处外事组和北平军调处工作过的同志们一起见了面。他除了向大家介绍当前的形势外还特别强调,搞过涉外工作的这些同志不要走散了,不定什么时候还需要。
不久,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延安,中央各机关准备撤离,这些做过涉外工作的同志被集中编在一队,薛子正任队长,黄华任副队长,王炳南为党支部书记。章文晋、张香山、凌青等都是这支队伍的成员。
1948年初,外事组随中央转移到河北平山县的陈家峪,离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西柏坡不远。随着华北大部分地区的解放,外事组在石家庄分两路,一路由王炳南带领北上到北平,驻扎在郊外的香山附近。另一路则穿越冀中平原抵达天津,其中,黄华、章文晋等留在天津组建天津外事处,其他成员进入和平解放后的北平。到北平后,外事组的同志分散在御河桥、松树胡同两处办公。
第一份外交文件
新中国第一份外交文件。
与此同时,外交部的组建工作也在加紧进行。除原中央外事组的同志外,还从中央其他单位和全国各地调来一批熟悉外事、了解国际问题的人员。一批在海外工作或学习的人员怀着报效祖国的激情也加入到新中国的外交队伍中来。
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的,除同时担任驻苏联大使的王稼祥外,还有李克农和章汉夫。
第一个部址
外交部的部址选定在北京东城区的外交部街33 号。这座建筑此前为华北人民政府所在地,历史上曾是清王朝的国宾馆、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的临时大总统府和外交部等机构的所在地。它见证过许多重要历史事件。这时,新中国外交部的一百多名工作人员从原来的临时办公地点陆续迁入。据当年在外交部工作的同志回忆,部领导和办公厅及其所属部门在院内的东楼办公,各地区司、委员会在西楼办公,大部分工作人员也都住在院内。后来,这里一度成为世界知识出版社社址。
第一批司级领导
同年底,政务院第十一次政务会议通过了外交部司一级领导名单,他们是:办公厅主任王炳南,副主任阎宝航、董越千、赖亚力;苏欧司司长伍修权;亚洲司司长沈端先(夏衍);欧非司司长宦乡,副司长温朋久;美澳司司长柯柏年;国际司司长董越千,副司长龚普生;情报司司长龚澎;条约委员会主任委员章汉夫;外交政策委员会主任委员周恩来,副主任委员乔冠华,秘书主任杨刚。
当时,只设有这九个司级单位。55 年后的今天,随着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外交部的司级机构已经达到 20 多个。
第一批驻外使节
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天,苏联方面即来电表示愿同中国建交。两国建交后,苏联驻华大使罗申
与此同时,新中国派出的第一位大使——驻苏联大使王稼祥于10 月下旬离开北京。由于行期紧迫,王大使一行来不及办护照,只带了证明书前往。外交部办公厅专门就此事照会苏联驻华使馆,并请苏方在沿途海关给予他们与持外交护照者所享受的同等待遇。王稼祥大使 10 月底到达莫斯科,
新中国成立仅一个多月,就同十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国外建立使馆,派驻外交使节已成为当务之急。中央从各野战军兵团级将领和国家有关部门及地方高级干部中确定了一批人选调入外交部,准备在新中国的驻外机构中担任大使等重要职务。吉雅泰的介绍信是乌兰夫亲自写给李克农副部长的,其他一些同志如耿飙、黄镇、柴军武等人的介绍信也都是以其主管首长邓小平、贺龙、杨得志等人的名义开据并加盖名章。可见各方面领导都对这件事给予高度重视。这些同志很快就带着原单位领导开据的介绍信赶到外交部报到。
为尽快使大家了解外交工作,外交部专门组织了学习班,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和一些国家驻华外交官前来介绍国际形势、中国的对外政策、有关国家的政治经济概况、风俗习惯乃至外交工作经验和外交礼仪,等等。为使将要出使的那些同志了解呈递国书的礼仪,还专门组织他们在屏风后观摩了罗马尼亚首任驻华大使向毛泽东主席递交国书的仪式。
1950年 6 月下旬,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任命耿飙、王幼平、谭希林、彭明治、姚仲明、王任叔(巴人)、黄镇分别担任中国驻瑞典、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缅甸、印度尼西亚、匈牙利等国大使,耿飙兼任驻丹麦公使。 7 月中旬,在这批使节即将赴任之际,周恩来和外交部的有关司局领导在外交部的礼堂同他们进行了交谈。周恩来认真地了解他们赴任前的准备情况,耐心地解答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并从使馆任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方法乃至着装等方面做了具体的指示。
同年七八月间,新中国的首批大使陆续抵达驻在国,并于递交国书后开始履行使命。到1951 年 9 月我国首任驻巴基斯坦大使韩念龙到任,新中国共派出了 15 位驻外使节,他们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新中国首批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