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指导
让档案走近百姓,服务大众
发布时间:2008-06-03
广东省现有国家综合档案馆143个。近年来,大力拓展档案馆的社会服务功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举办各种展览91个,累计参观人数超过百万;拍摄专题片11部,在电视台播出10次;编辑出版档案资料117种,计3250万字;建立档案信息网站44个,累计访问人数420万人次;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7个,挂牌以来累计有66万人次参观;为149个单位和企业寄存档案48万多卷;有16个地级以上市开展了重大活动声像档案拍摄工作,累计拍摄10000多次,其中,省馆拍摄4500多次,形成重要照片资料50多万张;建立名人档案全宗500多个,收集名人档案23000余卷;有15个馆挂牌建立了大学生实习基地,累计参加实习的学生有48批3000多人次;有9个馆挂牌建立校外课堂,累计有145批15000多名学生前来课外活动;全省143个综合档案馆全部建立了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中心或查阅室,收集已公开现行文件20多万份。深圳市、佛山市顺德区通过科学整合和合理利用档案资源在全国率先进行档案管理体制的创新。本文着重谈谈我们开展档案馆拓宽社会服务功能的做法和体会。
一、积极举办展览,从形式上拓展服务
自2001年以来,全省各级档案馆举办展览近百个,其中省档案馆新馆开馆一年多就举办了16个主题展,有20多万人进馆参观。我们抓展览的特点:
一是紧贴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办展览,如协助省纪委举办《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成果展览》等。二是结合重大纪念活动办展览,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省馆与省委宣传部等部门举办了《党的光辉照广东》大型图片展。三是瞄准社会热点办展览,2003年,省馆为配合抗“非典”斗争,举办了《抗“非典”英模名人档案展》,起到了宣传群众、增强信心的作用。四是寻觅历史文化韵味办展览,如省馆与广州市馆举办的《百年广州──珍藏档案照片展》。五是促进党派合作办展览,2002年7月,省馆与省台盟等单位联合举办了《台湾同胞反抗日本侵略图片展》。此外,我们还注意办好档案馆的馆藏陈列性展览,向公众展示档案珍品。省馆新馆开馆以来,先后举办了《开放之路—广东对外交往史料图片展》、《馆藏广东名人档案展》、《馆藏珍品档案展》,这些展览全部免费开放,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参观。去年12月,省档案馆被省文明委、省委宣传部授予“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随着办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不仅省馆、广州、深圳市馆能办展览,不少市、县(区)馆也能办。配合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适时举办的各种展览,大大拓宽了档案馆的社会服务功能,提高了档案工作的知名度,为广东的三个文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二、充分发挥音像技术和媒体优势,
从内容上拓展服务
1. 大力开展声像档案拍摄,档案工作从幕后走到前台。2000年8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批复同意:“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在粤的重要活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的重要政务活动,省委、省政府召开的重要会议和举办的重大活动等,通知省档案馆拍摄照片资料存档。”同年4月,省编办批准省档案馆增设声像档案部。多年来,省馆拍摄了大量反映中央领导来粤视察,省委、省政府的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以及重要外事活动,省人大每次常委会议,省政协的主要会议,省领导下基层调研、慰问以及省委、省政府领导赴国外、省外进行经贸活动的珍贵照片。我们还将拍摄到的相片,按要求制作成礼品册,由省委、省政府领导赠送给中央领导或外宾,先后共送出300多册。不少机关单位举办展览甚至布置环境都到档案馆找照片,馆藏照片档案成了宣传广东改革开放的重要资源。
2. 精心制作影视专题片,打造高品位文化产品。一是拍摄专题电视片,为主流媒体服务。如中山市馆配合中央电视台拍摄了《珠江怒潮》、《地图上的故事》,省馆协助中央电视台 “共同关注”栏目拍摄了《日军掠童档案》专题片等。二是拍摄资料片,为积累影像资料服务。省馆与珠江电影制片公司联合拍摄了《九运会档案资料片》。三是拍摄历史纪录片,为弘扬民族精神服务。2004年,为纪念甲午战争110周年,省馆协助省政协、珠江电影制片公司制作电视片《爱国保台志士——丘逢甲》,较好地配合了当年的宣传活动。
3. 利用大众传媒,扩大服务工作影响力。近两年,主流媒体对档案工作的报道明显增多,内容涉及档案工作的方方面面。据统计,2004年和2005年,在广州的中央和省的各大媒体共报道档案方面的新闻149次。2004年省馆新馆的落成,一度成为各大媒体报道热点,2005年围绕省馆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举办的各种展览和第三批档案的开放,各大媒体都争相报道。特别是开放“文革”期间档案,境外国外媒体给予大量的正面报道,外交部还专门编了一则情况反映报送中央领导同志。对个人档案馆、民营企业档案等新出现的事物,新闻媒体也进行了报道。
三、主动整合档案文件资源,从体制上拓展服务
1. 科学整合档案资源,在管理体制上创新。2000年,佛山市顺德区政府以方便百姓为目的,科学整合档案资源,分步将城建档案馆、房产档案室与综合档案馆合并,创出了一种全新的服务机制。2004年,深圳市在机构改革中,也将城建档案馆成建制并入市档案馆。两地的实践证明,档案资源整合后,大大方便了市民,也避免了档案的多头管理和档案馆的重复建设。
2. 开展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在拓展服务领域上创新。深圳市馆早在2000年已开展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开了全国的先河。目前,全省143个国家综合档案馆已全部建立现行文件利用中心或查阅室。去年7月,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广东省政务公开条例》明确规定“各级国家档案馆查阅室的政务文件”为政务公开的形式之一,使全省各级国家档案馆成为各级政府政务信息公开场所的法律地位得以确认。去年10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还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的意见》,对开展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的重要性、文件的移送单位、移送范围、利用机制等作了明确的规定,使文件收集渠道更为畅通,查阅利用率不断提高。
四、创新服务机制,从外延上拓展服务
1. 建立名人档案库,为社会名人提供档案资料保管服务。1996年,广东省以省长令的形式颁发了《广东省名人档案管理办法》,其后汕头、广州市政府也先后颁布《名人档案管理办法》。多年来,我们通过设立名人档案工作小组,登门拜访、召开名人座谈会,通讯联络等方式,建立了与社会各界著名人物或其亲属联系的网络,使服务渠道不断拓宽。2002年6月和2003年9月,省馆分别召开了“广东省档案馆名人档案征集座谈会”和“广东省‘抗非’英模档案捐赠(寄存)仪式”,谢强华副省长等领导亲自向名人颁发国家档案馆收藏证书。现在,省馆已建名人全宗250多个,收集到各类档案1.8万多件。不少市、县、区馆也积极开展名人名胜档案的普查和征集活动,逐步建立名人名胜档案专库、专馆。
2. 利用优越的保管条件,为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提供寄存服务。在省档案局的支持下,1998年深圳市馆在全国最早开展档案寄存服务。经过几年的实践,全省的档案寄存服务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为了规范档案寄存工作,省馆制订了《档案寄存管理办法》和《档案寄存工作规程》,为日本樱花银行、广东发展银行、中国机电广州公司、中宏保险公司和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等单位寄存档案2万多卷,1150箱。
五、加强编研出版和网站建设,
从深度和广度上拓展服务
1. 出版档案史料汇编,将服务工作向深度拓展。近年来,省馆编辑出版了《广东澳门档案资料选编》《叶剑英与华南分局》《广东省土地改革运动史料汇编》《日军侵略广东档案史料选编》等档案史料共10多种,1000多万字。深圳市馆编辑出版了明、清、民国、建国卅年和改革开放25年深圳档案文献演绎等。
2. 加强档案网站建设,将服务工作向广度拓展。全省已有43个市、县(区)建立了档案信息网站。网站于2004年6月开通以来,点击率已超过30万次,逐步成为了岭南档案门户网站。
六、共建实习基地和校外课堂,多层面拓展服务
1. 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强化社会教育功能。近年来,省馆先后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省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省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协议,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至今,已有200多名大学生到省馆实习。
2. 开设中小学校外课堂,为教书育人服务。省馆搬进新馆后,由于环境条件大为改善,周边地区的中小学都纷纷把档案馆作为他们的校外课堂,组织学生来馆参观学习。有的学校把历史课搬进了档案馆,让学生们一边看展览,一边熟悉历史。
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要拓展档案馆的社会服务功能,一是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不断加大对档案工作的投入,是最根本的保证。二是档案部门要有百姓观念,才能与时俱进。三要善于与各机关特别是各宣传文化部门合作,借船出海,充分利用各自优势,才能把档案事业做大。四要建设功能齐全、公共设施完善、文化品味浓厚的馆舍,搭建好服务百姓的平台。五要建立一支素质高、服务意识强的人才队伍。
一、积极举办展览,从形式上拓展服务
自2001年以来,全省各级档案馆举办展览近百个,其中省档案馆新馆开馆一年多就举办了16个主题展,有20多万人进馆参观。我们抓展览的特点:
一是紧贴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办展览,如协助省纪委举办《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成果展览》等。二是结合重大纪念活动办展览,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省馆与省委宣传部等部门举办了《党的光辉照广东》大型图片展。三是瞄准社会热点办展览,2003年,省馆为配合抗“非典”斗争,举办了《抗“非典”英模名人档案展》,起到了宣传群众、增强信心的作用。四是寻觅历史文化韵味办展览,如省馆与广州市馆举办的《百年广州──珍藏档案照片展》。五是促进党派合作办展览,2002年7月,省馆与省台盟等单位联合举办了《台湾同胞反抗日本侵略图片展》。此外,我们还注意办好档案馆的馆藏陈列性展览,向公众展示档案珍品。省馆新馆开馆以来,先后举办了《开放之路—广东对外交往史料图片展》、《馆藏广东名人档案展》、《馆藏珍品档案展》,这些展览全部免费开放,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参观。去年12月,省档案馆被省文明委、省委宣传部授予“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随着办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不仅省馆、广州、深圳市馆能办展览,不少市、县(区)馆也能办。配合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适时举办的各种展览,大大拓宽了档案馆的社会服务功能,提高了档案工作的知名度,为广东的三个文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二、充分发挥音像技术和媒体优势,
从内容上拓展服务
1. 大力开展声像档案拍摄,档案工作从幕后走到前台。2000年8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批复同意:“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在粤的重要活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的重要政务活动,省委、省政府召开的重要会议和举办的重大活动等,通知省档案馆拍摄照片资料存档。”同年4月,省编办批准省档案馆增设声像档案部。多年来,省馆拍摄了大量反映中央领导来粤视察,省委、省政府的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以及重要外事活动,省人大每次常委会议,省政协的主要会议,省领导下基层调研、慰问以及省委、省政府领导赴国外、省外进行经贸活动的珍贵照片。我们还将拍摄到的相片,按要求制作成礼品册,由省委、省政府领导赠送给中央领导或外宾,先后共送出300多册。不少机关单位举办展览甚至布置环境都到档案馆找照片,馆藏照片档案成了宣传广东改革开放的重要资源。
2. 精心制作影视专题片,打造高品位文化产品。一是拍摄专题电视片,为主流媒体服务。如中山市馆配合中央电视台拍摄了《珠江怒潮》、《地图上的故事》,省馆协助中央电视台 “共同关注”栏目拍摄了《日军掠童档案》专题片等。二是拍摄资料片,为积累影像资料服务。省馆与珠江电影制片公司联合拍摄了《九运会档案资料片》。三是拍摄历史纪录片,为弘扬民族精神服务。2004年,为纪念甲午战争110周年,省馆协助省政协、珠江电影制片公司制作电视片《爱国保台志士——丘逢甲》,较好地配合了当年的宣传活动。
3. 利用大众传媒,扩大服务工作影响力。近两年,主流媒体对档案工作的报道明显增多,内容涉及档案工作的方方面面。据统计,2004年和2005年,在广州的中央和省的各大媒体共报道档案方面的新闻149次。2004年省馆新馆的落成,一度成为各大媒体报道热点,2005年围绕省馆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举办的各种展览和第三批档案的开放,各大媒体都争相报道。特别是开放“文革”期间档案,境外国外媒体给予大量的正面报道,外交部还专门编了一则情况反映报送中央领导同志。对个人档案馆、民营企业档案等新出现的事物,新闻媒体也进行了报道。
三、主动整合档案文件资源,从体制上拓展服务
1. 科学整合档案资源,在管理体制上创新。2000年,佛山市顺德区政府以方便百姓为目的,科学整合档案资源,分步将城建档案馆、房产档案室与综合档案馆合并,创出了一种全新的服务机制。2004年,深圳市在机构改革中,也将城建档案馆成建制并入市档案馆。两地的实践证明,档案资源整合后,大大方便了市民,也避免了档案的多头管理和档案馆的重复建设。
2. 开展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在拓展服务领域上创新。深圳市馆早在2000年已开展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开了全国的先河。目前,全省143个国家综合档案馆已全部建立现行文件利用中心或查阅室。去年7月,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广东省政务公开条例》明确规定“各级国家档案馆查阅室的政务文件”为政务公开的形式之一,使全省各级国家档案馆成为各级政府政务信息公开场所的法律地位得以确认。去年10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还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的意见》,对开展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的重要性、文件的移送单位、移送范围、利用机制等作了明确的规定,使文件收集渠道更为畅通,查阅利用率不断提高。
四、创新服务机制,从外延上拓展服务
1. 建立名人档案库,为社会名人提供档案资料保管服务。1996年,广东省以省长令的形式颁发了《广东省名人档案管理办法》,其后汕头、广州市政府也先后颁布《名人档案管理办法》。多年来,我们通过设立名人档案工作小组,登门拜访、召开名人座谈会,通讯联络等方式,建立了与社会各界著名人物或其亲属联系的网络,使服务渠道不断拓宽。2002年6月和2003年9月,省馆分别召开了“广东省档案馆名人档案征集座谈会”和“广东省‘抗非’英模档案捐赠(寄存)仪式”,谢强华副省长等领导亲自向名人颁发国家档案馆收藏证书。现在,省馆已建名人全宗250多个,收集到各类档案1.8万多件。不少市、县、区馆也积极开展名人名胜档案的普查和征集活动,逐步建立名人名胜档案专库、专馆。
2. 利用优越的保管条件,为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提供寄存服务。在省档案局的支持下,1998年深圳市馆在全国最早开展档案寄存服务。经过几年的实践,全省的档案寄存服务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为了规范档案寄存工作,省馆制订了《档案寄存管理办法》和《档案寄存工作规程》,为日本樱花银行、广东发展银行、中国机电广州公司、中宏保险公司和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等单位寄存档案2万多卷,1150箱。
五、加强编研出版和网站建设,
从深度和广度上拓展服务
1. 出版档案史料汇编,将服务工作向深度拓展。近年来,省馆编辑出版了《广东澳门档案资料选编》《叶剑英与华南分局》《广东省土地改革运动史料汇编》《日军侵略广东档案史料选编》等档案史料共10多种,1000多万字。深圳市馆编辑出版了明、清、民国、建国卅年和改革开放25年深圳档案文献演绎等。
2. 加强档案网站建设,将服务工作向广度拓展。全省已有43个市、县(区)建立了档案信息网站。网站于2004年6月开通以来,点击率已超过30万次,逐步成为了岭南档案门户网站。
六、共建实习基地和校外课堂,多层面拓展服务
1. 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强化社会教育功能。近年来,省馆先后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省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省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协议,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至今,已有200多名大学生到省馆实习。
2. 开设中小学校外课堂,为教书育人服务。省馆搬进新馆后,由于环境条件大为改善,周边地区的中小学都纷纷把档案馆作为他们的校外课堂,组织学生来馆参观学习。有的学校把历史课搬进了档案馆,让学生们一边看展览,一边熟悉历史。
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要拓展档案馆的社会服务功能,一是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不断加大对档案工作的投入,是最根本的保证。二是档案部门要有百姓观念,才能与时俱进。三要善于与各机关特别是各宣传文化部门合作,借船出海,充分利用各自优势,才能把档案事业做大。四要建设功能齐全、公共设施完善、文化品味浓厚的馆舍,搭建好服务百姓的平台。五要建立一支素质高、服务意识强的人才队伍。
上一篇:到国外查档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下一篇:21世纪档案馆的机构设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