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件珍品档案首次“开封” 展300年北京历史(一)
巨幅照片展示上世纪50年代前门街景
民间的龙凤贴
残损的旧物总给人泛黄的怀念情结,即使是隔着橱窗,那些不清的字迹、磨损的痕迹,也会让人对遥远的时代产生无限的遐思。全市20家国家档案馆珍藏的105件档案珍品昨天首次走出高阁,在天安门东侧的皇城艺术馆内展出,为市民打开了一扇跨越300年的北京历史之门。
档案和文物,本就是一对相互交叉很难明确界定的范畴。但把一份文件、图表、声像、实物等列为档案,就是将其作为历史保存。档案的这个与生俱来的“历史使命”,也就意味着,它给我们记录、呈现的,是一个原生态的历史。
“镇馆之宝”首次原件亮相
北京档案珍藏展展出的105件档案珍品,是从全市20家国家档案馆的数百万卷档案中甄选而出的,其中多数可称各档案馆的“镇馆之宝”。
北京的档案馆包括北京市档案馆、北京城市建设档案馆和18个区县级档案馆。20家国家档案馆目前共有445万卷件纸质档案、52万张照片和底图档案、9千份音像档案。此次展览的105件(组)珍品档案全部是档案原件,绝大部分为首次向社会公开展出原件,展示了从清朝、民国到新中国成立后300多年间的北京城市变迁、地域文化、人民生计、历史事件及建设发展足迹。
“在全国的省级档案馆中,北京档案馆的馆藏也是数一数二的。”北京档案馆馆长陈乐人说,档案馆1958年建馆时,共有15万卷档案,绝大部分是北平解放时接收的民国档案,这其中有完整的民国时期北京政府机构的工作记录,还有更长历史时期的明清文献档案。目前,市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达176万卷,存放档案的排架连接起来长度能有11.5公里。
北京档案馆馆藏档案历史跨度400余年,保存最早的档案是明嘉靖12年(1533年)的诰命。不过,这份诰命虽然历史较长,但从档案的珍贵程度来说,就要让位于清代的“剿抚澎台机宜”。这份北京档案馆的“镇馆之宝”已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和首册《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在此次展览中首次面世。
“剿抚澎台机宜”是反映17世纪清政府收复台湾的珍贵档案文献,内容为对台湾郑氏政权的剿抚政策和策略的建议,同时详细记载了澎台岛屿、山川、风物、城镇、民俗的情况以及台风的发生规律。这份档案由福建总督姚启圣的幕僚宋淏于康熙17年(1678年)所著。后经姚启圣作“续赠言”,于康熙22年(1683年)形成现稿。整个文本全部手书,是世间仅此一份的“孤本”。
每件展品投保50万元
“镇馆之宝”究竟珍贵几何?档案行业之外的人恐怕还会用另一个更直白的问法:这些档案能值多少钱?听到记者的这个问题,陈乐人笑了。她说:“档案不像文物古董,一般不作为商品买卖,其价值也不能用钱来衡量。”
曾经有过“成交价格”的档案也的确存在。在此次展览中,有四幅《北京城沦陷图》。这四幅图是日本军队宣传画,绘制于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呈现了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与清军交战,残杀义和团的战争场面。
这四幅画是北京市档案局副巡视员李立军去年通过参加拍卖会获得的,当时花了6200元。6200元的价格显然并不能表示这件档案的真正价值。李立军说,这四幅画是作为文物收藏参加拍卖的,但被北京档案馆收藏后,它就成了一件档案,成交价格也就没有意义了。之所以要买下它,是因为它能反映老北京重要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对档案馆现有馆藏有重要补充。
档案和文物之间,确实还没有一个界限分明的概念区分,二者存在着交叉。从历史价值来说,文物古董也可以视作实物档案,但同时它们所蕴含的艺术、文化价值,使其能够成为一种特殊的收藏品。档案对普通人来说,并不具备收藏价值,但档案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更充分、详细、直观,也更能全面揭示历史。
此次展览的105件档案珍藏,每件的保险金是50万元,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件展品价值50万元。这些展品都是档案原件,也可以说都是世间仅此一件的“绝世珍藏”。那些已经发黄变脆的纸张、手写的字迹无不是最原始的历史记录。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件档案都是“无价之宝”。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