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安徽和县档案管理模式改革的情况报告
最近,在全国档案系统,一场因安徽省档案局率先进行资源整合、体制创新和社会化服务等改革,建立起一套国家档案管理与利用新模式,探索出一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档案资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的新路而引起强烈反响。为了解安徽档案管理模式改革的具体做法,我局组织人员到管理模式试点县--和县进行考察学习。通过考察学习,理清了思路,获取了经验,对做好我市档案管理改革有了初步的想法。现将考察情况及体会报告如下:
一、和县档案管理模式改革基本情况
和县与南京市接壤,与马鞍山、芜湖市隔江相望。国土面积1412平方公里,辖4乡11镇,人口65万。2004年5月被安徽省档案局确定为档案管理模式改革试点县。试点工作开展后,和县档案工作经历了由“冷门”到“热门”的嬗变:档案部门档案管理工作主体地位得到加强,实现了县级档案资源由多头管理、分散保管到集中统一管理;县档案馆藏量由3.82万卷猛增到11.63万卷,专业档案与文书档案的结构由21:100上升为104:100;2005年以来,利用档案的人数达到2760人次,比2004年增长21倍,利用档案的数量达到8920卷件,比2004年增长近10倍。去年11月30日,安徽省委、省政府在和县召开全省各市县分管档案工作的党政领导参加的现场会,今年初,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以皖办发〔2006〕2号印发《安徽省档案管理模式改革实施方案》,在全省推广和县经验。去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王刚同志对此专门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整合档案信息资源、创新档案服务机制,是推动档案工作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重要举措。安徽省档案部门探索建立国家档案管理利用模式的做法值得肯定。各级档案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借鉴这些经验,要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档案工作全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科学整合并合理开发档案信息资源,进一步发挥档案工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特殊作用。”
面对这一惊人的变化,《中国档案报》以《破冰之举》进行了报道;新华社以《整合资源,创新体制,强化服务——安徽探索建立国家档案管理利用新模式》进行了专题报道,肯定和县在省档案局的指导下,为全国档案系统率先进行资源整合、体制创新和社会化服务等改革,建立起一套国家档案管理与利用的新模式,探索出一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档案资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的新路子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一)试点原因:档案资源条块分割,档案管理流弊丛生
和县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化、教育、科技、民政、质量工作先进县和科普示范县,档案资源十分丰富。由于受计划经济条件下档案管理模式的束缚、硬件投入的不足等影响,丰富的档案资源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档案管理状况令人堪忧:
一是条块分割,档案资源极度分散。建国50多年,和县档案馆馆藏档案只有3万余卷,而非档案管理部门却占有大量的档案资料。仅和县房管局、建设局、国土局三家单位室藏档案就有8万卷左右,档案资源分散程度可见一斑。
二是档案管理混乱,灭失现象严重。由于大量档案资源长期散存在各单位,处于非专业管理状况,管理混乱,损失难以想象。有的单位把档案长期堆放在楼层间,虫蛀鼠咬,温湿无常;有的单位档案就堆放在各个办公室,基本无人过问,灭失现象严重。
三是查找利用困难,难以服务社会。由于档案管理无序,查找利用档案很不方便,更难以服务社会。
四是凸现重复建设,财力、物力浪费严重。
五是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结构单一,服务功能弱化。和县档案馆作为国家档案资源的保管基地和利用服务中心,由于馆藏结构单一,所载信息陈旧,利用者寥寥无几。2003年,和县档案馆全年接待利用者123人次,平均3天1人次,可谓门可罗雀。
(二)试点基础:硬件设施全面改变,软件条件不断改善
今天的档案,就是明天的历史。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档案工作却处于这种地步,和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着力改善档案工作的基础条件,努力改变档案工作局面。一是建设档案大楼。和县档案馆原来只有16间平房,年久失修、阴暗潮湿,难以满足档案事业发展需要。2002年,和县县政府在和城繁华地段无偿划拨5亩土地,采取工程队带资建设、县财政分期付款的方式,启动实施总投资182万元、建筑面积2636平方米的和县档案大楼建设。2003年6月,县财政累计投入350多万元,按照现代档案信息化管理要求建造、堪称安徽省县级档案馆一流的和县档案大楼交付使用。二是改善人员结构。为改变和县档案局(馆)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业务水平不高这一状况,县委、县政府打破常规,对和县档案局(馆)实现超编运行,一方面加强县档案局(馆)领导班子,由一名县政协副主席任档案局局长,另一方面通过公开选调和录用的方式,改善档案局(馆)人员结构。2002-2005年,和县档案局(馆)共调入6人,其中本科以上3人、专科1人、中专2人,年龄都在40岁以下,彻底改变了档案局(馆)工作人员结构。硬件设施的改变,人员结构的改善,为开展档案管理模式改革试点提供了先决条件。
(三)试点做法:整合国家档案资源,创新档案管理模式
档案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信息资源,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何充分发挥档案资源的作用?如何破解档案事业发展的困局和难题?县委、县政府也一直在认真思考,积极谋划。当得知安徽省档案局正在选择开展国家档案资源整合试点县后,和县县委、县政府立即到省档案局主动汇报,积极要求将试点工作放在和县。2004年5月,省档案局李学香局长到和县调研,与和县县委、县政府商定试点的具体事宜,并得到巢湖市委、市政府的支持。9月,安徽省档案局在报经省委、省政府同意后,发出《关于开展国家档案资源整合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和县为开展国家档案资源整合工作试点县,承担的主要任务是:创新体制、理顺关系,集中管理、统一利用,科技兴档、强化服务;确定试点的目标为建立一个“归属明晰、运转协调,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管理科学、服务高效”的国家档案资源管理体制。至此,以档案资源整合为抓手、以创新档案管理体制为核心的试点工作,摆上了和县县委、县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成为了全县工作中的大事。
1、统一思想,健全组织,力促试点工作全局化。为推动和县档案管理模式改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和县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整合全县档案资源的实施意见》(和发[2004]15号),印发了《关于〈和县国家档案资源整合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办发[2005]11号),阐明了档案资源整合的重要意义、方法、步骤,明确了整合的重点对象和相关单位的职责。县政府召开办公会进行专题研究,成立了以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为组长,县档案局、建设局、国土资源局、交通局、财政局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县级档案资源整合工作领导组,负责抓好档案资源整合工作,落实所需经费的来源渠道。相关单位也相应成立了档案资源整合工作小组,将具体工作落在实处。思想的统一,组织的健全,使档案管理模式改革工作由部门性工作转变成全局性工作,加快了改革的进程。
2、整合实体,集中管理,实现档案资源集约化。整合档案资源实体,实现集中统一管理,是开展试点的突破口。为确保重点整合对象及时移交档案实体,和县档案局坚持实事求是,对县房管局、建设局、交通局、国土局等单位专门档案移交到县档案馆,实行一个单位一种对策。鉴于和县房管局档案管理规范、房产档案与房产交易密不可分,和县档案局将其档案室整体划归档案馆管理,成立县档案馆房产档案管理中心,在原地办公,由档案馆派人负责房产档案管理中心的业务工作。县交通局的建设工程档案数量较少、性质单一,由交通局安排专人收集、规范整理后向档案馆移交。县建设局的建设工程档案因涉及的单位和部门多,档案管理混乱,散存在各业务部门,由县建设局负责收集、规范整理后移交到档案馆。县国土资源局地籍档案数量庞大、长期堆放、未整理编目,督促其抽调专人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整理后移交到档案馆,档案局负责业务指导。至2005年7月底,县房管局、建设局、交通局、国土局等单位共向和县档案馆移交科技、专门档案78080卷,初步实现了档案资源集约化。
3、理顺关系,创新体制,实现档案移交正常化。为了确保今后各部门形成的专门档案正常移交到县档案馆,和县档案局根据依法加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国家档案资源建设宏观调控、监督管理职能的要求,按照重点发展国家综合档案馆的原则,进一步理顺了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各专业主管部门在专门档案工作中的关系。在理顺关系的基础上,和县编办发出了《关于县房管局档案划归县档案馆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县档案局先后与县建设局、县交通局共同制发了《关于和县城建档案管理的规定》、《关于规范管理和县交通建设档案的规定》。这三个文件明确规定了各有关专门档案形成、流转的机制,确保了专门档案及时、顺利、完整地移交给和县档案馆,初步确立了以档案部门为主体、各专业主管部门配合的国家档案资源管理模式。这一新模式的特点是一家主管、集中保管、及时移交、“一站式”服务。
4、依托网络,信息处理,加快业务建设标准化。信息化为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也为推进档案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力的支撑。在和县档案改革试点工作中,和县财政局和档案局加大投入,配齐硬件设备和档案管理软件,建立了计算机局域网,依托县政府网站,开通了和县档案信息网,定期发布档案信息。建立了馆藏档案文件级目录数据库,积极建设档案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大大加快了业务建设的标准化进程。
5、改进方式,强化服务,实现服务社会优质化。推行“一站式”服务、增强档案馆的服务功能,是和县档案局开展试点的最终目的。根据档案资源集中统一管理后的利用实际,和县档案馆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进一步完善了档案利用服务的制度,开辟了档案利用服务大厅,积极为利用者提供“一站式”服务。改进了利用服务方式,实现了由传统手工检索向微机检索的转变,并开始使用传真、网络等现代化利用服务手段。开辟了档案展览大厅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办了珍贵历史档案展览,向社会开放。去年以来,中小学生及其他社会团体到档案馆参观展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人数达3000多人次。
6、建章立制,严格考评,实现管理工作规范化。为适应档案管理的新模式,全面提高县档案局(馆)的管理水平,和县档案局先后建立健全了以档案库房管理、服务承诺、考勤考绩、学习、安全、卫生等为主的十多项制度,并成立了考核领导组,按月对各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考评。通过狠抓制度落实,全局面貌焕然一新,工作更认真,单位更和谐,环境更美好,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二、和县档案管理模式改革对我市档案工作的启示
和县国家档案资源管理新模式,给人以崭新的面貌。它实现了档案资源集约化、人员素质现代化、业务建设标准化、管理工作规范化、利用服务优质化,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符合信息时代发展需要的国家档案资源管理新体制,提供了有益探索。
一是变不合时宜的规定为与时俱进的要求,强化了档案部门在档案管理和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和不可替代作用。建立了一个“归属明晰、运转协调、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管理科学、服务高效”的国家档案资源管理体制,有效整合国家档案资源,为社会各界提供优质服务,也为全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子。
二是变档案的多头管理为集中统一管理,强化了国家档案资源集中统一管理原则。我市各单位都有档案室,特别是大单位都有几十平方甚至是上百平方的档案室和几十平方的阅档室,如:地税、国税、国土、工商、交通等单位,拿交通系统来说:局本身外加四大处,都有档案室、实物档案室、阅档室、办公室,每个单位档案室都要预留十年左右的贮存空间,每个单位都有七、八十个平米档案室,二三十平米实物档案室,二三十个平米阅档案。把交通系统档案集中统一管理就能节省档案用房空间50%-60%。
三是变档案的封闭利用为开放服务,实行档案利用一站式服务,强化了档案工作开放服务的功能。特别是我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我市为了方便外商及群众,实行办证一站式服务,成立行政大厅。若把档案集中统一管理就不必查工商档案到工商局,查地税档案到地税局,查劳动档案到劳动局,只需到档案信息大厅查询即可,节省了很多时间。方便客商、方便群众。
(引自宿迁市档案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