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指导
创新体制 整合资源 优化服务--安徽开展档案管理模式改革试点取得成效
发布时间:2008-06-03
2004年5月,安徽省档案局在和县开展档案管理模式改革试点。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试点取得成效。2005年11月30日,安徽省委、省政府在和县召开全省档案管理模式改革现场会,推广试点经验。2005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王刚在批示中肯定了安徽开展档案管理模式改革的做法,并要求各级档案部门借鉴安徽的经验。随后,安徽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对全省档案管理模式改革进行了具体部署。目前,安徽全省已兴起档案管理模式改革的热潮。
和其他任何一项改革一样,档案管理模式改革势必要触动一些部门抑或个人利益,阻力自不必说。安徽省档案局缘何触及此难题?和县如何破解难题?“解题”后的现状怎样?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和县档案管理模式改革进行了实地采访。
背景:资源分散 流弊丛生
和县,是安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先进县,全国文化、教育、科技、民政、质量工作先进和科普示范县,档案资源十分丰富。由于受计划经济条件下档案管理模式的束缚,和县丰富的档案资源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档案管理状况令人担忧。一是条块分割,档案资源极度分散。解放后50多年,和县档案馆馆藏档案只有3万余卷,而其他部门却占有大量档案资源。如县房管局、建设局、国土局三家档案室室藏档案就有8万卷左右,档案分散程度可见一斑。二是档案管理混乱,损失现象严重。由于大量档案资源长期散存在各单位,处于非专业管理状况,管理混乱,损失严重。有一个从事基建的单位,20多年才存基建档案100余卷,赶不上现在一个工程的档案数量。有的单位把档案长期堆放在楼梯下,虫蛀鼠咬,温湿无常;有的单位档案随意丢放,基本无人过问。三是查找利用困难,难以服务社会。管理上的无序,致使查阅档案往往是堆中寻捆,捆中找包,包中索件。费时费劲自不必说,结果也常常是不知档案所在。驷马河上的小胡桥建于1971年,是和县石杨镇通往江苏和安徽全椒县的交通要道。2001年,小胡桥出现险情,亟待加固。加固需要原设计图纸。县交通局翻遍档案室,也没找到。情急之下,他们想到了该桥的设计者。于是派出人马,四处寻找,从江苏扬州找到泰州,从江苏泰州找到安徽滁州,几经辗转,才从设计师处求得图纸。失而复得固然可喜,然而更多的则是失而不得。四是重复建设,造成财力、物力浪费。由于条块分割,政出多门,一些单位大量占有国家档案资源,纷纷独自建立小而全的档案机构,这一方面造成了重复建设,浪费了大量财力、物力;另一方面导致相关单位本位主义思想膨胀,违法违规抢占国家档案资源。五是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结构单一,服务功能弱化。和县档案馆馆藏档案80%的是反映党务、政务活动的文书档案。这些档案年数已久,所载信息陈旧,用者寥寥。2003年,县档案馆全年接待利用者123人次,平均3天1人次,可谓门可罗雀。
流弊昭然,如何革除?和县档案局馆长王竹梅颇费思量。如果沿袭原来的档案管理模式,任其分散,规范科技、专门档案的具体业务入手,搞小而全,无疑是投入多,工作量大,且效果难以保证。假若改革旧有模式,将科技、专门档案集中到县档案馆,充分利用县档案馆的人力、物力,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必然明显。权衡再三,王局长认可了后者。2003年10月,她在论文中写到:“国家综合档案馆首先得占有档案资源。”
和县的情况在安徽全省也同样存在。对此,2004年2月13日到任的省档案局局长李学香也进行了思考。他在与各处室负责人的交谈中,讲的最多的就是:必须打破现行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传统手工基础上的国家档案资源管理模式,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信息时代发展需要的新模式;必须改变档案部门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非主体地位,发挥档案部门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思考与思考的碰撞,最终有了安徽省档案局的试点。2004年5月13日,李学香局长到和县,与和县党政领导敲定了试点事宜。
在档案资源整合方面,2000年底,广东顺德确立了“三档合一”的模式。2004年,深圳市档案馆加挂了城建档案馆的牌子。安徽怎么搞?
经过反复研究、思考,李学香局长最终决定:实施国家档案资源整合就是要建立一个“归属明晰、运转协调,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管理科学、服务有效”的国家档案资源管理体制。对于这一体制的意义,李局长认为其核心就是强化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突出国家综合档案馆的主体地位,增强档案工作的服务功能。“创新体制”由此成了和县实施国家档案资源整合的关键点和重头戏。
实践:跨越“楚河汉界”
现行的条块体制可谓“楚河汉界”。理顺不易,创新尤难。和县之所以能够成功跨越,主要得益于三个因素。
因素之一:和县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推动档案管理模式改革试点工作,和县县委、政府出台了《关于整合全县档案资源的实施意见》,印发了《和县国家档案资源整合工作实施方案》。这两份文件阐明了档案资源整合的重要意义,明确了整合对象和相关单位的职责,规定了实施国家档案资源整合的方法和步骤,成立了以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为组长,县档案局、建设局、国土资源局、交通局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档案资源整合领导小组,并要求相关单位也要成立档案资源整合工作小组。由此形成了县委总揽、政府领导、档案部门实施、专业部门支持整合工作格局。档案管理模式改革进而由部门性工作转变为全局性工作。
在具体推进中,和县党政领导高度负责,真抓实干。2004年11月8日,县委副书记王光碧在档案资源整合协调会上强调:“档案资源整合关系到子孙后代,不单是县档案局的事,也是县委、县政府的事。县直有关部门要立即行动起来,支持、配合县档案局馆做好资源整合工作,不动就换人。”“不动就换人”,足见这位分管组织工作的书记对档案资源整合的诚心、决心和魄力。
如果说王书记对于档案资源整合是晓之以理,那么王炳祥副县长则是动之以情。2005年3月,“整合”在和县某局受阻。王县长找该局领导做工作,因故没有做通。临别,王县长对该局的负责同志说:“你们改为条条管,上去了,我们管不到了。”县长流露不满,该局领导始有所动。正是这种勇于改革、敢于负责的精神,化解了整合中的一个又一个难题。
因素之二,省档案局的支持。和县县委副书记、县长费勤松曾深情地说:“试点工作无前车之鉴,但有条条框框约束,工作起来困难重重。我们试点工作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上级档案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及时指导和鼎力支持。省档案局主要负责人多次专题听取我县整合情况汇报,亲自修改实施方案并且明确表示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极大地增强了我们试点成功的信心。”
诚如费县长所言,作为试点组织者的安徽省档案局,对试点工作的支持可以说是全方位的。2004年3月29日,省档案局局长李学香邀请正在安徽省委党校学习的和县县委分管档案工作的副书记王光碧到省档案局,商谈国家档案资源整合事宜。5月13日,李局长又率省档案局有关处室负责人专程到和县,与县委、县政府负责同志落实试点工作。试点开始以后,李局长又先后9次与县委、县政府领导协调,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对此,和县档案局王竹梅局长说:“李局长多次出面,为我们营造了一个非常好的领导环境。”在协调上层的同时,安徽省档案局着力帮助和县理清试点工作思路,引导试点工作顺利开展。2005年9月14日,省档案局下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档案资源整合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在分析国家档案资源管理现状后,阐明了开展国家档案资源整合试点工作的意义,确定了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方法步骤,成为和县开展试点工作的主要依据。针对和县档案局(馆)缺少管理科技、专门档案的知识,省档案局又派出专人住到和县,给予帮助。对此,费勤松县长在介绍档案管理模式改革经验时说:如果说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是试点成功的根本的话,那么省档案局的支持则是成功的关键。
因素之三,和县档案局馆同志的勤奋工作。接受档案资源整合试点工作,对和县档案局馆来说是一次挑战,是对档案馆全体人员业务能力、服务水平的一次检验。事实表明,和县档案局馆经受住了挑战和检验。
档案资源整合的最紧张阶段,恰逢先进性教育期间。为使工作、学习两不误,和县档案局馆的同志经常利用晚上和休息日加班,多数同志的学习笔记都是在晚上10点之后回家完成的。副局长郑华患病后做过5次手术,医生要她定期到南京复查,但在试点期间,她一次也没去。库房管理股长王惠玲患先天性心脏缺损,白天到医院治疗,晚上回馆加班。办公室主任范良德为接收城建档案,先后30多次到县建设局。建设局的同志开玩笑说,给范主任弄间房子,让他在我们这里办公……正是和县档案局馆全体同志这种公而忘私的精神、愈难愈坚的意志、埋头苦干的作风,保证了试点工作的成功。
成效:确立了新的体制
在和县的亲历亲见,我由衷地感到安徽省档案局在和县的试点是成功的。其标志是这个县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国家档案资源管理新体制。这一体制“新”在三点:
其一,在档案行政管理方面,变过去的条块分治为现在的一家主管。试点以前,和县的一些部门在科技、专门档案的管理方面,自立标准、自行实施、自己验收、自定管理级别,客观上形成了独立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之外的一些档案管理体制。此次试点,该县重点理顺了县档案局与县直其他部门在科技、专门档案管理上的关系,确立了以县档案局为主的一元化体制。如2005年5月10日,和县建设局、和县档案局联合制定的《关于和县城市建设档案管理的规定》,要求建设单位在领取工程许可证、施工许可证时,要与县档案局签订《建设工程档案责任书》,接受县档案局对建设项目档案的业务监督和指导。类似文件的出台与实施,消除了以往在科技、专门档案管理上政出多门的混乱现象,达到了“运转协调”的目的。
其二,在档案的归属和流向上,变试点前的条块分割为目前的集中统一管理。过去,和县的一些部门借口条条管理等因,不向县档案馆移交档案。在试点过程中,县委、县政府联合发文要求“县直单位及其二级机构要按照规定,向县档案馆移交档案”。这一要求得到了落实。截至2005年11月,和县建设局、房产局、国土资源管理局计向县档案局移交科技、专门档案78080卷。其中,和县房产局41211卷房产档案整体划归县档案馆。和县编制办曾为此发文批准成立“和县档案馆房产档案管理中心”。该县水利、广播电视、劳动保障等部门保管的科技、专门档案也即将向县档案馆移交。
其三,在建设工程档案的移交时间上,规定竣工后立即向县档案馆移交。2005年5月10日,和县建设局、和县档案局联合做出规定,要求建设单位“对列入县档案馆接收范围的档案,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应及时向县档案馆移交一套符合规定的工程档案”。同年5月18日,和县交通局、和县档案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规范管理和县交通建设档案的规定》。《规定》要求县交通局在交通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及时向县档案馆移交一套符合规定的项目档案。
一家主管、集中保管、提前移交,构成了和县国家档案资源管理的新体制。对于这一新的体制,和县档案局(馆)的同志一致认为,它强化了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职能,突出了国家综合档案馆的主体地位,增强了档案工作的服务功能。
汪玉翠,和县档案局业务指导股股长,长期从事档案业务指导工作。谈起“整合”前后县档案局职责的变化,她滔滔不绝:“整合”之前,我们股的工作对象主要是县直单位的文书档案,科技、专门档案我们管不到。特别是城建档案,县档案局根本沾不上边。“整合”之后,我们股的工作量大增。目前,和沈省道、乌江大桥等建设项目档案管理都需要我们去指导,忙不过来。“忙不过来”,道出了县档案局职能得到强化这一事实。
同样,试点前后的和县档案馆,用旧貌换新颜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为适应“整合”后的工作要求,这个馆学习风气骤然浓厚。2005年上半年,馆里的同志先后到合肥、马鞍山、庐江等到地学习科技档案、专门档案管理知识。接着,县馆又利用10个半天,对工作人员进行计算机知识培训。在档案数量上,县档案馆馆藏量由试点前的3.82万卷猛增到目前的11.63万卷,科技、专门档案与文书档案的结构由21 ∶100上升为104 ∶100。档案管理现代化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县档案馆配齐了计算机硬件设备和档案管理软件,建立了计算机局域网,依托县政府网站,开通了和县档案信息网,定期发布档案信息。新的举措,新的成就,使和县档案馆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突出。
向社会提供优质服务,是安徽省档案局开展试点工作的最终目的。这一目的已经达到。和县档案馆利用整合后占有的丰富的档案资源,优化服务。2005年5月,和县建设局秦加文副局长担心建设项目档案交到县档案馆后不便使用,于是到县档案馆实地考察,并当场要求调阅县幼儿师范学校基建档案。当该校11幢楼的基建档案目录在计算机屏幕上“鱼贯而出”时,这位局长信服了。2005年5月至2005年11月,和县档案馆接待利用者达2760次,利用档案8920卷(件),分别是上年同期的21倍和10倍。
对于实施档案管理模式改革后的国家综合档案馆,安徽省档案局李学香局长要求做到“五化”,即人员素质现代化、档案资源集约化、业务技术标准化、利用服务优质化、日常管理规范化。在和县档案馆,这“五化”已经变为现实。
(作者单位:安徽省档案局 230001)
和其他任何一项改革一样,档案管理模式改革势必要触动一些部门抑或个人利益,阻力自不必说。安徽省档案局缘何触及此难题?和县如何破解难题?“解题”后的现状怎样?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和县档案管理模式改革进行了实地采访。
背景:资源分散 流弊丛生
和县,是安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先进县,全国文化、教育、科技、民政、质量工作先进和科普示范县,档案资源十分丰富。由于受计划经济条件下档案管理模式的束缚,和县丰富的档案资源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档案管理状况令人担忧。一是条块分割,档案资源极度分散。解放后50多年,和县档案馆馆藏档案只有3万余卷,而其他部门却占有大量档案资源。如县房管局、建设局、国土局三家档案室室藏档案就有8万卷左右,档案分散程度可见一斑。二是档案管理混乱,损失现象严重。由于大量档案资源长期散存在各单位,处于非专业管理状况,管理混乱,损失严重。有一个从事基建的单位,20多年才存基建档案100余卷,赶不上现在一个工程的档案数量。有的单位把档案长期堆放在楼梯下,虫蛀鼠咬,温湿无常;有的单位档案随意丢放,基本无人过问。三是查找利用困难,难以服务社会。管理上的无序,致使查阅档案往往是堆中寻捆,捆中找包,包中索件。费时费劲自不必说,结果也常常是不知档案所在。驷马河上的小胡桥建于1971年,是和县石杨镇通往江苏和安徽全椒县的交通要道。2001年,小胡桥出现险情,亟待加固。加固需要原设计图纸。县交通局翻遍档案室,也没找到。情急之下,他们想到了该桥的设计者。于是派出人马,四处寻找,从江苏扬州找到泰州,从江苏泰州找到安徽滁州,几经辗转,才从设计师处求得图纸。失而复得固然可喜,然而更多的则是失而不得。四是重复建设,造成财力、物力浪费。由于条块分割,政出多门,一些单位大量占有国家档案资源,纷纷独自建立小而全的档案机构,这一方面造成了重复建设,浪费了大量财力、物力;另一方面导致相关单位本位主义思想膨胀,违法违规抢占国家档案资源。五是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结构单一,服务功能弱化。和县档案馆馆藏档案80%的是反映党务、政务活动的文书档案。这些档案年数已久,所载信息陈旧,用者寥寥。2003年,县档案馆全年接待利用者123人次,平均3天1人次,可谓门可罗雀。
流弊昭然,如何革除?和县档案局馆长王竹梅颇费思量。如果沿袭原来的档案管理模式,任其分散,规范科技、专门档案的具体业务入手,搞小而全,无疑是投入多,工作量大,且效果难以保证。假若改革旧有模式,将科技、专门档案集中到县档案馆,充分利用县档案馆的人力、物力,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必然明显。权衡再三,王局长认可了后者。2003年10月,她在论文中写到:“国家综合档案馆首先得占有档案资源。”
和县的情况在安徽全省也同样存在。对此,2004年2月13日到任的省档案局局长李学香也进行了思考。他在与各处室负责人的交谈中,讲的最多的就是:必须打破现行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传统手工基础上的国家档案资源管理模式,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信息时代发展需要的新模式;必须改变档案部门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非主体地位,发挥档案部门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思考与思考的碰撞,最终有了安徽省档案局的试点。2004年5月13日,李学香局长到和县,与和县党政领导敲定了试点事宜。
在档案资源整合方面,2000年底,广东顺德确立了“三档合一”的模式。2004年,深圳市档案馆加挂了城建档案馆的牌子。安徽怎么搞?
经过反复研究、思考,李学香局长最终决定:实施国家档案资源整合就是要建立一个“归属明晰、运转协调,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管理科学、服务有效”的国家档案资源管理体制。对于这一体制的意义,李局长认为其核心就是强化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突出国家综合档案馆的主体地位,增强档案工作的服务功能。“创新体制”由此成了和县实施国家档案资源整合的关键点和重头戏。
实践:跨越“楚河汉界”
现行的条块体制可谓“楚河汉界”。理顺不易,创新尤难。和县之所以能够成功跨越,主要得益于三个因素。
因素之一:和县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推动档案管理模式改革试点工作,和县县委、政府出台了《关于整合全县档案资源的实施意见》,印发了《和县国家档案资源整合工作实施方案》。这两份文件阐明了档案资源整合的重要意义,明确了整合对象和相关单位的职责,规定了实施国家档案资源整合的方法和步骤,成立了以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为组长,县档案局、建设局、国土资源局、交通局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档案资源整合领导小组,并要求相关单位也要成立档案资源整合工作小组。由此形成了县委总揽、政府领导、档案部门实施、专业部门支持整合工作格局。档案管理模式改革进而由部门性工作转变为全局性工作。
在具体推进中,和县党政领导高度负责,真抓实干。2004年11月8日,县委副书记王光碧在档案资源整合协调会上强调:“档案资源整合关系到子孙后代,不单是县档案局的事,也是县委、县政府的事。县直有关部门要立即行动起来,支持、配合县档案局馆做好资源整合工作,不动就换人。”“不动就换人”,足见这位分管组织工作的书记对档案资源整合的诚心、决心和魄力。
如果说王书记对于档案资源整合是晓之以理,那么王炳祥副县长则是动之以情。2005年3月,“整合”在和县某局受阻。王县长找该局领导做工作,因故没有做通。临别,王县长对该局的负责同志说:“你们改为条条管,上去了,我们管不到了。”县长流露不满,该局领导始有所动。正是这种勇于改革、敢于负责的精神,化解了整合中的一个又一个难题。
因素之二,省档案局的支持。和县县委副书记、县长费勤松曾深情地说:“试点工作无前车之鉴,但有条条框框约束,工作起来困难重重。我们试点工作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上级档案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及时指导和鼎力支持。省档案局主要负责人多次专题听取我县整合情况汇报,亲自修改实施方案并且明确表示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极大地增强了我们试点成功的信心。”
诚如费县长所言,作为试点组织者的安徽省档案局,对试点工作的支持可以说是全方位的。2004年3月29日,省档案局局长李学香邀请正在安徽省委党校学习的和县县委分管档案工作的副书记王光碧到省档案局,商谈国家档案资源整合事宜。5月13日,李局长又率省档案局有关处室负责人专程到和县,与县委、县政府负责同志落实试点工作。试点开始以后,李局长又先后9次与县委、县政府领导协调,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对此,和县档案局王竹梅局长说:“李局长多次出面,为我们营造了一个非常好的领导环境。”在协调上层的同时,安徽省档案局着力帮助和县理清试点工作思路,引导试点工作顺利开展。2005年9月14日,省档案局下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档案资源整合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在分析国家档案资源管理现状后,阐明了开展国家档案资源整合试点工作的意义,确定了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方法步骤,成为和县开展试点工作的主要依据。针对和县档案局(馆)缺少管理科技、专门档案的知识,省档案局又派出专人住到和县,给予帮助。对此,费勤松县长在介绍档案管理模式改革经验时说:如果说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是试点成功的根本的话,那么省档案局的支持则是成功的关键。
因素之三,和县档案局馆同志的勤奋工作。接受档案资源整合试点工作,对和县档案局馆来说是一次挑战,是对档案馆全体人员业务能力、服务水平的一次检验。事实表明,和县档案局馆经受住了挑战和检验。
档案资源整合的最紧张阶段,恰逢先进性教育期间。为使工作、学习两不误,和县档案局馆的同志经常利用晚上和休息日加班,多数同志的学习笔记都是在晚上10点之后回家完成的。副局长郑华患病后做过5次手术,医生要她定期到南京复查,但在试点期间,她一次也没去。库房管理股长王惠玲患先天性心脏缺损,白天到医院治疗,晚上回馆加班。办公室主任范良德为接收城建档案,先后30多次到县建设局。建设局的同志开玩笑说,给范主任弄间房子,让他在我们这里办公……正是和县档案局馆全体同志这种公而忘私的精神、愈难愈坚的意志、埋头苦干的作风,保证了试点工作的成功。
成效:确立了新的体制
在和县的亲历亲见,我由衷地感到安徽省档案局在和县的试点是成功的。其标志是这个县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国家档案资源管理新体制。这一体制“新”在三点:
其一,在档案行政管理方面,变过去的条块分治为现在的一家主管。试点以前,和县的一些部门在科技、专门档案的管理方面,自立标准、自行实施、自己验收、自定管理级别,客观上形成了独立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之外的一些档案管理体制。此次试点,该县重点理顺了县档案局与县直其他部门在科技、专门档案管理上的关系,确立了以县档案局为主的一元化体制。如2005年5月10日,和县建设局、和县档案局联合制定的《关于和县城市建设档案管理的规定》,要求建设单位在领取工程许可证、施工许可证时,要与县档案局签订《建设工程档案责任书》,接受县档案局对建设项目档案的业务监督和指导。类似文件的出台与实施,消除了以往在科技、专门档案管理上政出多门的混乱现象,达到了“运转协调”的目的。
其二,在档案的归属和流向上,变试点前的条块分割为目前的集中统一管理。过去,和县的一些部门借口条条管理等因,不向县档案馆移交档案。在试点过程中,县委、县政府联合发文要求“县直单位及其二级机构要按照规定,向县档案馆移交档案”。这一要求得到了落实。截至2005年11月,和县建设局、房产局、国土资源管理局计向县档案局移交科技、专门档案78080卷。其中,和县房产局41211卷房产档案整体划归县档案馆。和县编制办曾为此发文批准成立“和县档案馆房产档案管理中心”。该县水利、广播电视、劳动保障等部门保管的科技、专门档案也即将向县档案馆移交。
其三,在建设工程档案的移交时间上,规定竣工后立即向县档案馆移交。2005年5月10日,和县建设局、和县档案局联合做出规定,要求建设单位“对列入县档案馆接收范围的档案,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应及时向县档案馆移交一套符合规定的工程档案”。同年5月18日,和县交通局、和县档案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规范管理和县交通建设档案的规定》。《规定》要求县交通局在交通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及时向县档案馆移交一套符合规定的项目档案。
一家主管、集中保管、提前移交,构成了和县国家档案资源管理的新体制。对于这一新的体制,和县档案局(馆)的同志一致认为,它强化了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职能,突出了国家综合档案馆的主体地位,增强了档案工作的服务功能。
汪玉翠,和县档案局业务指导股股长,长期从事档案业务指导工作。谈起“整合”前后县档案局职责的变化,她滔滔不绝:“整合”之前,我们股的工作对象主要是县直单位的文书档案,科技、专门档案我们管不到。特别是城建档案,县档案局根本沾不上边。“整合”之后,我们股的工作量大增。目前,和沈省道、乌江大桥等建设项目档案管理都需要我们去指导,忙不过来。“忙不过来”,道出了县档案局职能得到强化这一事实。
同样,试点前后的和县档案馆,用旧貌换新颜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为适应“整合”后的工作要求,这个馆学习风气骤然浓厚。2005年上半年,馆里的同志先后到合肥、马鞍山、庐江等到地学习科技档案、专门档案管理知识。接着,县馆又利用10个半天,对工作人员进行计算机知识培训。在档案数量上,县档案馆馆藏量由试点前的3.82万卷猛增到目前的11.63万卷,科技、专门档案与文书档案的结构由21 ∶100上升为104 ∶100。档案管理现代化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县档案馆配齐了计算机硬件设备和档案管理软件,建立了计算机局域网,依托县政府网站,开通了和县档案信息网,定期发布档案信息。新的举措,新的成就,使和县档案馆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突出。
向社会提供优质服务,是安徽省档案局开展试点工作的最终目的。这一目的已经达到。和县档案馆利用整合后占有的丰富的档案资源,优化服务。2005年5月,和县建设局秦加文副局长担心建设项目档案交到县档案馆后不便使用,于是到县档案馆实地考察,并当场要求调阅县幼儿师范学校基建档案。当该校11幢楼的基建档案目录在计算机屏幕上“鱼贯而出”时,这位局长信服了。2005年5月至2005年11月,和县档案馆接待利用者达2760次,利用档案8920卷(件),分别是上年同期的21倍和10倍。
对于实施档案管理模式改革后的国家综合档案馆,安徽省档案局李学香局长要求做到“五化”,即人员素质现代化、档案资源集约化、业务技术标准化、利用服务优质化、日常管理规范化。在和县档案馆,这“五化”已经变为现实。
(作者单位:安徽省档案局 230001)
相关阅读: